有关数据显示,截止到年,我国肺癌发病率已经上升到80万例,而死亡人数已经达到70万例。我国每年癌症死亡人数接近万,其中肺癌死亡人数接近70万。
我国肺癌发病率正以每年26.9%的速度增长,预计到年,我国每年仅死于肺癌的人数将接近万人。
如果按年发病率80万例看,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已经占全球肺癌发病率的40%。而肺癌的死亡人数也正好占到全球肺癌发病死亡人数的40%左右。
因此早期诊断对提高疾病的控制和延长生存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已逐渐重视对于肺癌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大家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渐提高,临床上经常遇到肺内被筛查出的微小结节,其中部分即为早期肺癌。对于非外科手术直接干预的患者,穿刺活检是早期确诊的利器,在早发现和早治疗中起到必要的桥梁作用。
Q1:什么是穿刺活检?
A:穿刺活检是一项诊断的技术,肺里长了肿物后,我们要先知道它是良是恶,才能确定下一步如何治疗。这项技术分为两步:首先通过医生手中一根细针穿刺入人体内疑似长了肿瘤的地方。然后采取活检的方式,把疑似肿瘤里的活体组织离体后进行病理检测,确定是否患癌,患的是哪一种类型的癌。
Q2:有没有不能做肺穿刺活检的患者?
A:绝大部分的患者是可以进行肺穿刺活检的。但部分患者要评估其身体情况,特别是一些中晚期肺癌的患者,体内有转移情况的发生。比如骨转移导致剧烈的疼痛,脑转移导致不能配合等。对这些极少数的特殊病例可能不适合做肺穿刺活检。
Q3:肺穿刺的高难度体现在哪些方面?
A:人体的肺脏功能比较特殊,是主管呼吸的器官。因此我们在进行肺穿刺的时候,主要难点在于正常呼吸运动的时候,肺组织内的肿物位置并不固定,会随着人体呼吸产生位置的上下波动,这个位移会使加大穿刺的难度。一些长在体内深方接近心脏的肿物会受心脏搏动的影响产生位移。另外,在术者穿刺过程中,一旦出现并发症,患者的不适反应要比其他脏器来得更快,有些会直接影响人体的呼吸功能,此时患者的配合能力就会下降,也会影响穿刺的安全性。
Q4:穿刺活检会引起肿瘤细胞扩散吗?
A:其实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早已证明,由于穿刺操作造成肿瘤细胞转移的几率微乎其微,通常低于千分之几,属于极低概率的罕见事件。如果在操作的过程中使用恰当的保护措施,这种概率则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
现在做穿刺活检时,术者会在穿刺针的外面加一个同轴保护外套,外形好似一杆圆珠笔。先将外面的“笔杆”贴近肿瘤的表面,让“笔杆”里面的“笔芯”刺破肿瘤表面,进入肿瘤的内部提取肿瘤细胞。活检取材完毕后,再将“笔芯”退回“笔杆”内,一起拔出体外。这样,虽然“笔芯”沾染了肿瘤细胞,但是在拔出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笔杆”的保护外套内,从而避免了“拔起箩卜带出泥”的现象。
病例分享简要病史:杨某,女,72岁。年3月因晕厥入院检查发现脑实质内多发占位及右下肺小结节,PET-CT显示病灶内部代谢活性增高,外院气管镜刷检(-),拟行经皮穿刺活检明确病理性质。
病例点评
肺内深方小病灶的活检需要精准的穿刺技术,操作实施过程中采取“步进式”进针方法,不建议穿刺“一步到位”。
“步进式”进针穿刺,常规需要在以下解剖部位停顿、CT扫描确认针尖位置:
1、壁层胸膜外:初步调整穿刺方向,壁层胸膜麻醉,观察肋间血管有无损伤等;
2、穿刺路径上遇到血管时:穿刺进入肺组织内,对于穿刺层面及其头侧、足侧层面遇到可见血管时,原则上需要在该结构附近停顿,若CT复扫描确认位置更好,并以钝性突破、旋转针尖等方式缓慢越过血管;
3、靶病灶附近:通过步进式穿刺调整,一般接近靶病灶附近时,穿刺位置基本准确。在最后穿刺入病灶前,原则上需要在附近停顿并CT扫描确认位置;
4、穿刺入病灶内:再次CT扫描留存穿刺位置信息,测量活检深度等。
作者▏张鹏编辑▏孙小涵审核▏朱文秀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