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蔻,姜科山姜属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实。常被误认为是高良姜的果实。产于两广、云南等地。丛生草本,高达2米;根茎也是一种姜,棕红色,可以食用,又叫做南姜、潮汕姜;叶子两列,叶片扁长;顶生圆锥花序,小花白绿色,花瓣像羹匙,雄蕊紫色线形;果实先青后红。燥湿散寒、醒脾消食。
红豆蔻,姜科山姜属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galanga)的成熟果实。秋季果实变红时采收。产于两广、云南等地。
大高良姜,多年生丛生草本,高达2米。之所以名大,因为它和高良姜长得很像,但个头要明显比高良姜大许多。
大高良姜的根茎也是一种姜,和生姜长得很像,但却是棕红色的,可以食用,因产于南方,又叫做南姜、潮汕姜。
大高良姜的叶子也是两列,叶片扁长,也略微有点波纹。
大高良姜的花序叫圆锥花序,水稻就是一种圆锥花序,您看大高良姜开的这一簇花,不像一个圆锥形状吗?
大高良姜由于是山姜属的植物,它的花的特点就是顶生,开在茎的顶端(参照草豆蔻阅读,可回复),而且大的花序还有一个巨大的佛焰苞片包裹(回复或半夏,查看什么是佛焰苞)。
大高良姜花序上密生着很多小花,小花白绿色(感觉和未开放的金银花有点像呢),据说有特殊的味道。
花心带有紫色,其实是雄蕊,呈线形。花瓣像个羹匙,有淡淡的几条红线。
花儿之后长出一串果子来,果子不大,未成熟时是青色的。
果实成熟之后,就变成红颜色的了,中间像有腰一样,缩了进去,这就是今天讲的红豆蔻,之所以叫红豆蔻已经不言自明。
红豆蔻长圆形,1厘米左右,晒干后有些皱缩,质薄,易碎,里边有3-6个种子。入药用的是整个果实。
红豆蔻的药用价值
燥湿散寒、醒脾消食
红豆蔻的入药历史也很久远,最早记录在唐代本草中。但红豆蔻的应用要明显少于之前的三种豆蔻,名方中不见红豆蔻,而且用红豆蔻的医家也不多。
红豆蔻的药用基源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因大高良姜的红豆蔻与高良姜有相似之处,宋朝的《开宝本草》将红豆蔻列在高良姜条下,此后的历代本草也多沿袭这种归类方法,将红豆蔻附在高良姜下,导致了二药混淆。包括李时珍在内的众多医家都认为红豆蔻是高良姜子。
明朝的《本草品汇精要》中绘有红豆蔻彩色图谱,与高良姜分而绘之。其中的红豆蔻就是现在大高良姜的果实。其实不仅是红豆蔻,大高良姜的根茎也常被当作高良姜来用,虽然二者功效近似,但药物基源还是不同的。明天就写高良姜。
红豆蔻虽然不是高良姜的果实,但它的功效可以说是综合了高良姜和豆蔻的功效,既温中散寒,又能化湿。可以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多症。红豆蔻还有两个特殊的作用,一是解酒,有醒脾的作用,二是治疗牙痛,可以研末,掺入牙缝中,治疗风寒牙痛。
红豆蔻的应用方法
大高良姜潮汕姜
红豆蔻是大高良姜的果实,刚才说了大高良姜的根茎也是一种姜,叫做南姜。网上记载,粤菜中,常用大高良姜作“料头”,炝锅起香。
因为大高良姜质地坚韧,甚至坚硬如石,使用时往往要将其捣碎,加盐用石臼锤成细末,叫做“南姜麸”。
在南姜麸中加入白醋和白糖,称为南姜醋,是潮菜常见的酱料,多用于牛羊等膻臊味较浓的肉食。大高良姜还是潮汕人炖肉汤时加入的汤底料。正因此,大高良姜还被称为潮汕姜。
下边这段话是给学医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药性论》:治冷气腹痛,消瘴雾气毒,去宿食,温腹肠,吐泻,痢疾。
《本草拾遗》:治肠虚水泻,心腹绞痛,霍乱,呕吐酸水,解酒毒。
《玉楸药解》:红豆蔻,调理脾胃,温燥湿寒,开通瘀塞,宣导瘀浊,亦与草豆蔻无异,而力量稍健,内瘀极重者宜之。上热易为鼻衄、牙疼之家,尽属中下湿寒,胆火不降,当温燥中下,候上热不作而用之。去壳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