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荐序中,胡大一教授指出:当下中国医疗服务模式中最需变革的是被动式、碎片化和断裂的医疗服务链。没病的等得病,得病的等复发。医疗信息不对称,患者处于被动状态。中国的医疗现状自然与国外有不同之处,但也不乏相同点,也是此书中提到的未来医疗。
“在医患之间,与疾病治疗相关的沟通,《希波克拉底誓言》绝口不提。”罗伯特·维奇曾在《患者,治愈你自己》中严厉地批判道:“家长式的希波克拉底主张的患者受益原则不鼓励对患者坦诚,因而侵犯了患者的权利。”“时至今日仍受尊崇背诵的誓言,分明为家长式医疗提供了借口。这样的管理模式至今仍被一个极其单薄的事实支撑着,那就是医生拥有患者不具有的知识和技能。”
将医患双方变成协同合作的平等伙伴,将医疗服务延伸到医疗机构之外,这就是民主医疗的真谛。
医院,医学MOOC、开放获取、大数据预测、精准医疗、个体化医疗……这些都是与现有医疗体系完全不同的创新模式,其核心思想便是“Nothingaboutmewithoutme”,即:“没有我的参与,就不会有决策”。
有效的移动医疗不但需要数据与设备,还需要易用的软件,更需要了解患者的心理,加强医生与患者的人性化交流。医学是一门饱含人文情怀的自然科学,终究还是需要人与人的交流,而不是人与机器的交流。
除了医患关系,其他都是高科技应用于医疗领域。比如:生物科技的基因测序、数据革命成就个体化医疗、传感器或芯片等。未来将拥有自己的医疗数据信息系统(人体GIS),它将包括你的全基因组序列、传感器数据、医疗记录、扫描影像等。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将可以根据自己的GIS信息作出重要的医疗选择,并根据情况和需求订制个体化的医疗方案。医院可以不直接接触患者,数据监控中心的工作人员经过医疗培训会成为“住院医生”,医护人员的照料会给患者一种亲切感。患者对医疗数据可随时调取,并且完全可以在家中享受医疗服务。信息将是个人的珍贵宝藏。
尽管这些高科技应用还需要去验证其准确性,确定传感器的耐用度,并且判断究竟是持续传感还是间歇读取会让治疗效果更佳,但依然是未来可期。
由于犬类天生具有出色的嗅觉能力,它们拥有超过2.2亿个嗅觉受体细胞,是人类的4~5倍,因此犬类能够相当精确地识别肿瘤组织散发出来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酒精、烯烃、苯衍生物等。简直就是强大的“芯片实验室”!狗能够通过人呼出的气来诊断出肺癌、通过人的尿液来诊断膀胱癌。呼出气样本,由3条拉布拉多猎犬和2条葡萄牙水犬进行肺癌患者的甄别,准确率竟高达99%!也能够通过尿液样本来诊断前列腺癌,准确率高达98%。宾夕法尼亚大学有一间工作犬中心,其荷兰和德国牧羊犬诊断卵巢癌的准确率为90%。基于犬类这种特殊的能力,多家公司如AdamantTechnonlogise、Nanobeak、Metabolomx等,纷纷开始研究并测试通过呼出气来探测癌症的智能手机“电子鼻”传感器,它不仅可以用来识别肺癌,还可以识别卵巢癌、肝癌、胃癌、乳癌、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等。
以色列理工学院(TechnionInstitute)设计了一款癌症呼吸检测器,他们把一排40颗的金纳米粒子作为电极附在已知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层上,将它作为传感器;当这些粒子接收到个人的呼出气样本后,软件会自动按照模板进行分析。采用微电子学技术来模仿犬类出众的嗅觉能力,此类智能手机呼吸传感器还处于测试阶段,它将用以量化与特定疾病相关的其他代谢物质,比如检测呼出气中的一氧化氮用以诊断哮喘病。“芯片实验室”不仅可以应用在智能手机上,由于可穿戴敷片上装有置入皮下的显微操作针或是附在皮肤上的电化芯片,因此芯片实验室还具有分析化学物质(如汗液中的乳酸盐)的能力,其产生的实时数据可通过智能手机读取。类似的,利用隐形眼镜接触泪液可量化血糖,从而反映出血流中血糖指标的水平,目前正在评估其在无线智能手机中传输和读取的应用功能。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个团队正在挑战把芯片实验室做到极致,他们采用3D打印机来制造轻量的智能手机相机组件,这可不是普通的相机,它可以拍摄到单个病毒,如巨细胞病毒,该病毒直径只有~纳米(人类头发的直径大约为10万纳米)。这种特殊的相机能够快速检测出病原体,可以说是继基因测序之后的又一补充应用。
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和加州理工学院正合作开发一种血流植入式的生物传感器来提取基因信号,将用于监测心脏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突发,或是对早期癌症进行诊断。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一种植入式的微流体-电化传感器已经在动物身上被证明可以持续实时地追踪药物治疗水平。另一种体内实验室技术是磁共振反射测量,即采用抗体包被的磁粒子,对急性心肌梗死时的生物标记物(死亡心肌细胞中释放的肌钙蛋白含量)以及癌症化疗药阿霉素(可破坏心肌细胞)的主要不良反应进行定量检测。将传感器植入到皮下(侧腹的皮肤下),可以反射出血液中的蛋白质水平。可植入性光学纳米传感器已被证明可持续精确地追踪血液中的血糖和电解质,如钠离子和钾离子。
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工程师团队开发了一种小型无线芯片,宽3mm长4mm,利用电磁无线电波的原理,它在血流中可实现自我推进。工程师们设想该芯片除了可应用在实验室检查方面,还可用于药物传递和清除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佐治亚理工学院开发的植入性生物传感器则要从血流的液压中获取动力。考虑到在它发挥作用以后可能不再被需要,为它配备了一种可溶性芯片,在植入时对其进行程序设定,使其在规定时间后溶解。
喜欢上阅读
Nancy斋主感谢赞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