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概念中风湿病是风湿性疾病的简称,泛指影响骨、肌肉及其周围软组织,如滑囊、肌腱、筋膜、血管、神经等一组疾病。包括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炎性肌病、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白塞病等)、系统性血管炎、脊柱关节病(如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炎、瑞特综合症等)、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多种疾病。
中医认为风湿病属于“痹症”范畴,主要由人体气血失和,机体虚弱,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人体,闭阻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使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麻木、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的一类疾病,严重时累及脏腑,危害病人的身心健康,影响生活质量。该发病多较隐蔽而缓慢,病程较长,且大多具有遗传倾向,诊断及治疗均有一定难度。
冬季是风湿病最容易复发和加重的季节。那么膏方是否也适用于风湿病?适用于风湿病的哪些阶段和证型以及那类体质的风湿病患者?膏方,又叫膏剂,以其剂型为名,膏的含义较广:如指物,以油脂为膏;如指形态,以凝而不固称膏;如指口味,以甘姜滑腴为膏。《山海经》中说:“言味好皆滑为膏”,如指内容,以为物之精粹,如指作用,以滋养膏润为长。因其起到滋补作用,也有人称其为滋补药,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通过膏方的有机调理,可使人体的阴阳平衡,减少复发次数,减轻症状。
风湿病病情复杂,缠绵难愈,然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经络为其病机根本。膏方属于中医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虽具有滋补的主要功能,亦兼有“八法”中的其他治法,因此,风湿病是膏方的适用病种之一。
风湿病中医大致将其分为“风寒湿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甚或周身畏冷;“风湿热痹”,主要表现为游走性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皮下结节火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痰瘀交租”,主要表现为肌肉关节刺痛,疼痛固定不移,关节肌肤紫暗或肿胀,肢体顽麻重着,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活动障碍,或伴眼脸浮肿,胸闷痰多等;“肝肾亏虚”,主要表现为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消,腰膝酸软,四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心烦口干等大类型。根据膏方的特点和以上证型的性质,尤以“风寒湿痹”和“肝肾亏虚证”较为适用于膏方治疗。而“风湿热痹”和“痰瘀交阻证”,应在清热通络,祛风除湿;化痰行瘀,蠲痹通络治疗后,湿热痰瘀已去,正气未复时,在应用膏方调理方为上策。
风湿病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亦不尽相同,有寒热急缓之别,如患者表现为急热之候,关节疼痛肿胀,周身发热,口苦咽干,胸闷心悸,西医检查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抗“O”、C反应蛋白阳性等症候,此时不宜膏方应用,以避“补能助火”之弊。反言之,如果患者表现为寒缓之象,则可放手膏方应用。中后期由于风寒湿邪顽固,如果早期没有得到积极治疗或者治疗不当,病情迁延日久必然耗气伤阴,导致正气虚弱,邪气内留,病情反复发作不愈,此阶段的风湿病主要表现为虚实夹杂或者以虚症为主,此时也可以应用膏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只有正气恢复才能抗邪外出。临床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炎大多遵循这个发展规律。
也有一部分风湿病人从发病开始就表现为虚证,所谓的虚证,中医称之为“虚劳”,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病不复成劳的一种临床表现,俗称“没力气”。常见症状有头晕乏力,腰膝酸软,畏寒怕冷,自汗盗汗,心悸气短,劳累后加重。这类病人往往年龄较大,或者先天不足体质较弱,治疗以补正气提高抵抗力为基础,只有正气充足风湿病才能慢慢得到痊愈。有一类风湿病如产后风湿、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自始至终表现为虚症风湿,这类风湿病患者更是膏方的受益者,治疗应以补虚为主。
风湿病大多病情复杂,脉络痹阻是其病机根本,湿、瘀贯穿于病程始终,因此在应用膏方时,勿忘除湿化瘀这条主线,重用除湿化痰,化瘀通络之品,以获佳效。
来源:区卫计委/文,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