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在短期内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赖于一系列果断的措施,如使用各种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对疑似人群进行“快”+“准”的筛查和确认。(快:患者病情早期疑似阶段,尽早进行试剂盒筛查;准:以具针对性、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异性的试剂盒进行准确的诊断)。
肿瘤这种相对慢性疾病,其诊断也离不开“快”+“准”。肺癌是当今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处于男女恶性肿瘤的前列。同时,肺癌亦是目前为止癌症发病分子机制研究最成熟,应用分子分型指导疗效最广的癌症。与传统的临床及病理诊断相比,肺癌,尤其是晩期肺癌的病理诊断,靶向治疗的分子分型、伴随检测,以EGFR、ALK、ROS等为代表,自年起,先后被NCCN指南、CSCO指南列为必选分子诊断项目,在初步确定肺癌组织分型后,尤其是腺癌患者,应作为必选项目,在早期同步对所有确诊非小细胞肺癌晩期的患者进行检测。
自年起,随着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治疗中的广泛应用。作为伴随诊断的PD-L1生物标志物亦成为非小细胞肺癌的热门检测之一。围绕非小细胞肺癌的PD-L1检测的“快”+“准”又是什么?从诊疗流程的PD-L1检测切入时机、伴随诊断的本质与要求、质控与检测流程要点、实验室PD-L1伴随诊断体系的验证与建立等一起探讨。
非小细胞肺癌PD-L1伴随诊断的“快”
PD-L1检测在晩期非小细胞肺癌诊疗过程中最合适的切入时效点,又该如何呢?是序贯检测(先组织学分型—EGFR、ALK等靶向治疗的基因检测—PD-L1检测)?还是同步检测?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国内外的指南,有什么参考数据?
国外专家意见——NCCN肺癌临床实践指南
NCCN临床实践指南是国际上最权威的恶性肿瘤诊疗指南,该指南每年根据文献报道、临床试验、各种会议报道而及时进行更新。年V4非小细胞肺癌NCCN指南中,基因的检测仅包括作为一类推荐的EGFR和ALK等分子分型检测,从年非小细胞肺癌NCCN(V1)起,PD-L1首次被列入并推荐作为必须进行的分子检测,由于各种PD-1/PD-L1一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不同于其他靶向治疗,不同治疗药物依据临床实验的数据不同,每种药物具有不同的PD-L1IHC体系和临床阈值。而且,阳性PD-L1检测结果的定义取决于每种生物标记物检测所使用的方法。
因此,此时的PD-L1IHC检测仅作为2类推荐,以TPS≥50%为临床阳性阈值界点,PD-L1建议与EGFR和ALK等进行同步检测;依据当时的药物审批情况,仅作为帕博利珠单抗药物的一线治疗的生物标记物指针;直到年V1,PD-L1IHC检测才作为一类推荐并以TPS≥50%为临床阳性阈值界点,被要求与EGFR、ALK、ROS等作为同步检测;年V4,对应帕博利珠单抗药物适应症的扩充,PD-L1IHC的临床阳性阈值界点扩展为TPS≥1%,但此时,由于TPS1-49%的患者中,单药一线治疗仅作为二类推荐,而帕博利珠单抗药物作为联合治疗并不需要PD-L1的表达水平指导用药,PD-L1检测的意义、医院该如何参考PD-L1检测的结果,一直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