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朕口味有点重,喜欢吃点咸的。前一阵去北方出差,朋友招待了一桌东北菜,满眼的锅包肉、酸菜白肉啥的。后来又端上来一大盘素菜拼盘,里面有香葱、黄瓜条、小萝卜,还有一大叠豆腐皮儿,一碟酱。朋友说这就是东北有名的“蘸酱菜”。我卷了一卷儿,莫名很喜欢里面酱的味道,此酱乃是东北大酱,真是咸浓相宜,深得朕心。肉食者鄙:酱的雏形中国人吃酱,的确是有些历史了。作为“酱”的发明者,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智慧的人们将发酵艺术发挥到极致。在当代,该如何给“酱”下一个定义,朕给出的答案是“食物+盐的发酵物”,还是比较贴切的。不过,最早酱刚被发明的时候,叫做“醢”,音同海。先秦的古人不怎么能吃的起肉,因为养畜生浪费粮食,贵族倒是能吃得起,只是肉吃不了,没有冰箱,容易臭。如何保存食物,这难不倒古代的厨子,他们于是把各种肉剁成馅儿,多加盐熬熟,集中储存。贵族们要吃的时候,就舀出来一些煮熟,和在饭里一起吃。话说那时的饮食的确挺粗糙的,不过当时肉酱的种类其实也蛮多的,能够入酱的肉不仅有猪、羊、狗、鱼,还有兔子、大雁、贝类,据古籍记载,周朝的天子,一顿要吃六十种酱,看来,领导爱吃这种事情,是不分朝代的。豆谷的力量:酱的形成喜欢吃贵州菜的小伙伴一定都知道酸汤鱼。贵州多山,与外界联系困难,百姓身体缺少盐分,于是就采集山中酸酸的野生红果入菜,缓解体内缺盐造成的困扰。提到酸汤鱼的故事,是想告诉大家盐的重要性。古代百姓还是很穷的,不能像贵族一样奢侈的吃喝,吃饭的目的,只是为了果腹和补盐。于是百姓的酱,就在这样一种需求情况下诞生了。从这点来说,酱,其实是贫穷的产物。老百姓用豆类或者谷物,放入盐,经过发酵,就制成了咸酱。有些沿海地区的人民在豆酱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小鱼小虾,就成了海鲜酱;加入些辣椒,就成了辣椒酱;加入些水果,就成了水果酱。无酱不欢:几种典型的酱在如今国人的餐桌上,酱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剂调味料,甚至有些菜品就乃是基于某种酱而产生。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种特别典型的酱。东北大酱东北产大豆,所以东北的酱是大豆酱,在过去,每到大豆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就会做酱。把大豆煮熟,塑成大块儿,放在阴凉通风处,经过一个冬天的沉淀,大豆内部开始产生神奇的化学变化。春天到来,将豆块儿放入酱缸,加粗盐和水拌匀。每天翻倒一次,一个月之后,酱就成了。这样制出来的粗酱具有强烈的豆气,如果不习惯的人,会觉得有些臭。不过确实东北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佐料。在华北地区,还有一种大豆酱,叫做黄酱,制法和东北大酱相似,口感更清爽一些。北京人爱吃黄酱,如果问老北京,一定会说天源酱园的黄酱最地道。对了,北京著名的炸酱面,就是用黄酱炸制得酱料。面酱除了黄酱,华北人还喜欢吃面酱,面酱的制法和豆酱的制法有很大的不同。将和好的面上火蒸熟,切成条,加曲翻晒干,然后加粗盐入缸进行发酵,继续翻晒,经过一个夏天的变化,酱就制好了。制出的面酱又香又甜。现在国人都知道的北京烤鸭,卷烤鸭用的酱料,就是甜面酱,被中外友人所喜爱。还有名菜京酱肉丝,更是因酱而生的菜。沙茶酱潮汕人喜欢吃沙茶酱,有些人如果对潮汕菜有一点了解的话,相比对于潮汕菜的记忆,就是沙茶酱了吧。不同于北方的大豆酱和面酱,沙茶酱的原料是花生芝麻和小海鲜,潮汕人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发明了这种咸鲜适宜的酱料。沙茶的独特口味使之能够融合许多种食材,鸡、海鲜,尤其是牛肉。潮汕人吃牛肉绝对是一把手,喜欢吃潮汕牛肉锅的小伙伴相比此刻一定怀念一块鲜嫩的牛肉,粘上沙茶那无比美味的味道吧。在东南亚,沙茶也十分收到喜爱,叫做沙嗲,很多南洋菜的味道,都有它的功劳呢。。。。。。。我知道还有很多酱是你们知道但我又没写的,快快帮我补上呀~
一起谈谈酱文化呗就酱被你征服
发布时间:2024/4/4 14:52:08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