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如此多的检查面前,肺癌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在肯定肺癌筛查对于发现早期病变、降低肺癌死亡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筛查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完善。
筛查工具
从技术层面看,低剂量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的阳性检测率是胸部X线的3倍(24.2%与6.9%)。然而,在初步筛查为阳性的病例中,LDCT的假阳性率高达96.4%,绝大多数假阳性结果是因为存在良性肺内淋巴结或非钙化肉芽肿病变。多次CT扫描增加患者的辐射暴露,CT诊断的假阳性结果潜在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以及可能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或经济负担等。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螺旋CT的分辨率、提高筛查的准确性、降低假阳性带来的系列问题是。
也有研究将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PET)与LDCT联合进行早期肺癌的筛查。尽管这两种技术联合可以显著降低假阳性率、减少不必要的创伤性检查,但显而易见的缺点是高经济成本使得PET不可能成为临床实践中肺癌筛查的主要技术手段。
筛查主体
无论影像学技术如何发展,最终对检测结果进行判断、决定是否进一步实施有创检查或治疗的仍然是“人”。因此,实施肺癌筛查的人员素质对于保障高质量的筛查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在关于肺癌筛查的声明指出:未来实施筛查项目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必须有一支训练有素且由肺癌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共同组成的团队。在这个团队中,不仅要有具有丰富影像诊断学经验的放射科医生,更要有包括呼吸科、胸外科、肿瘤科以及影像科等多学科医生的密切合作。这个团队不仅要对LDCT发现的肺部结节的性质进行准确的判断,还要针对不同结节的特征提出合理的随访频率和随访时限,更重要的是对采取有创干预的时机以及干预手段做出重要决策。
筛查对象
提高肺癌筛查的卫生经济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合理、准确地选择筛查对象,尽量降低“无效筛查”的比例。目前开展或完成的几项大规模筛查研究都选择“高危人群”,但是在不同的研究中,高危人群的定义又不尽相同。
☆NLST定义的高危人群:年龄55~74岁,吸烟史≥30包年,戒烟不超过15年。
☆I-ELCAP定义的高危人群:年龄≥40岁,吸烟史≥10包年,戒烟不超过15年,或有被动吸烟史、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或氡)。
此外,目前腺癌越来越常见,很大比例是非吸烟的女性患者,导致这些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尚难以界定和量化,这类“高危人群”目前仍未纳入到筛查范围中。显然,单纯以年龄和吸烟状态作为危险因素定义的依据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确定哪些个体需要接受筛查以及针对不同危险程度的个体制定个体化的筛查频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肺癌筛查研究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