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由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医院学会共同主办,医院肿瘤内科承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医院肿瘤学继续教育培训班12月1日-3日在医院隆重召开。医脉通有幸采访了本次医院胡毅教授,就免疫治疗相关问题进行了请教。
胡毅教授
以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抗癌新药给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实践带来了巨大改变。胡毅教授认为,与传统化疗、靶向治疗相比,PD-1/PD-L1抑制剂显然可以给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驱动基因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机会和更长的生存时间。在野生型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如果存在PD-L1高表达,那么一线治疗就可以考虑应用免疫治疗。免疫治疗弥补了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只能化疗治疗的短板,并且患者获得了更好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PD-1/PD-L1抑制剂在二线治疗的应用空间更大,除了Pembrolizumab应用需要进行PD-LI检测之外,Nivolumab、Avelumab等不需要进行检测,患者都能在治疗中获益。并且PD-1/PD-L1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治疗还在进行不断地拓展,一线治疗可以与常规治疗联合应用,辅助治疗及新辅助治疗中也有其发挥的空间。
胡毅教授表示,对于局限的、广泛期的小细胞肺癌以往除了传统化疗,在药物治疗方面并没有太多选择,尤其是一线治疗失败后的小细胞肺癌患者,而免疫治疗的出现除了在二线治疗中可以让患者获益,维持治疗期间给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的生存获益也十分明显。
所以说,PD-1/PD-L1抑制剂显著改变了肺癌治疗的格局,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发展。
免疫治疗的发展前景让人们热血沸腾,但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PD-1/PD-L1抑制剂上市之后,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如何与现有治疗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排兵布阵”呢?胡毅教授表示,从目前来看,一线单药使用PD-1/PD-L1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需要患者PD-LI高表达50%以上,因而选择优势人群十分重要。PD-1/PD-L1抑制剂二线治疗应用则更加广泛。胡毅教授认为未来免疫治疗与放疗、化疗、细胞因子以及TKI之间的联合治疗策略必然会成为免疫治疗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不良反应表现不同于传统化疗药物或分子靶向药物,间质性肺炎为局部或弥散性的肺间质炎症,是PD-1/PD-L1抑制剂的潜在严重毒性之一。胡毅教授给我们分享了他的临床经验:对于免疫治疗过程中出现间质性肺炎的患者,目前主要的处理措施是应用糖皮质激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临床医生要预警间质性肺炎的出现,并且越早应用糖皮质激素,效果越好。
最后,胡毅教授总结道:免疫疗法丰富了肺癌的治疗手段,更重要的是,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推荐阅读
刘哲峰教授:进展期肺癌治疗指南解读
培训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