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20年,微创理念和微创技术不断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成立专门以穿刺技术为基础的肺癌微创与治疗学组。在支修益教授的支持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肺癌预防与控制分会肺癌微创诊断与治疗学组》筹备会在北京召开。半年过去了,从学组命名、会徽设计、再到委员推荐和自荐,在业内产生了积极响应,胸外科、影像科、呼吸科、介入科、肿瘤科等专家积极参与其中。
年4月20日,中国医促会肺癌预防与控制分会肺癌微创诊断与治疗学组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第一次全委会在北京船舶酒店开展,医院胸外科刘宝东教授当选第一届肺癌微创诊疗学组组长。
刘宝东教授号召各位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以促使学组蓬勃发展。他在致辞中提出,任何一项医学技术都有自己的适应证,既不能夸大其词,也不要妄自菲薄。为了使学组在大风大浪里健康航行,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首先,规范是技术的根本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是评价技术的标准,安全性是有效性的前提,有效性是安全性的终极目标。目前,许多与肺癌相关的穿刺技术亟待规范并达成共识,我们理应在这个领域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其次,创新是技术的源头活水。规范需要在创新中发展,创新也需要在规范中进行。学组组织架构的建立为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提供了组织保障。
3、再次,数据库的建立已经迫在眉睫。中国肺癌相关穿刺每年做成千上万例,但是它在肺癌的诊断、分期和治疗中的地位究竟如何,需要数据说话。如果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各位委员就可以对各自感兴趣的问题逐一分析,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结论。
4、最后,普及是技术发展的落脚点。在基层,对肺癌穿刺技术要么存在误解,要么技术门槛高,从而影响了肺癌穿刺技术的开展。作为医促会分会专业学组,肺癌微创诊断与治疗学组有责任履行继续教育项目的义务——华佗工程,每年若干次到有需求的地区开展普及培训工作。
刘宝东教授在讲话中号召各位委员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挺立潮头,为中国肺癌穿刺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来源:《肿瘤瞭望》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肿瘤瞭望》”
肿瘤瞭望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