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风湿热、风湿病、风湿骨病...…这些都是与风湿相关的名词,是不是让人感到费解?
到底什么是风湿性关节炎?什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别着急,下面就带大家认识一下。
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可反复发作并累及心脏。临床上以关节和肌肉游走性酸楚、红肿、疼痛为特征,属变态反应性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实际上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而风湿热一般认为是一种主要由链球菌等病毒感染因素引起的过敏反应,也就是说,一般风湿热发作前往往都有呼吸道等感染的情况。
风湿热(rheumaticfever)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的结缔组织炎症,主要累及心脏、关节、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和皮下组织。
临床表现以心脏炎和关节炎为主,可伴有发热、毒血症、皮疹、皮下小结、舞蹈病等。急性发作时通常以关节炎较为明显,但在此阶段风湿性心脏炎可造成病人死亡。急性发作后常遗留轻重不等的心脏损害,尤以瓣膜病变最为显著,形成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或风湿性瓣膜病。由于风湿热造成的关节损害可自行回复,但心脏的损害不可逆,因此有人也以“舔过关节,狠咬心脏”来形容风湿热。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则与细菌感染无关,是一种病因不清楚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公认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该病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自身抗原性质改变,交叉免疫反应,T细胞对自身免疫反应,B细胞的调节异常等,导致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丢失,引起组织损伤,导致疾病的发生。
关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很多患者将两者混为一谈。这是非常错误的认知,要知道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完全不同,他们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治疗方法和疾病的愈后也绝然不同。之所以会被混淆成这样,都是中国传统医学在对疾病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命名造成的,如果在治疗的开始没有正确的区分疾病,后果可能是无法挽回的。
鉴别区分表
区分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原因链球菌等感染因素引起的过敏反应病因尚未明了发病特点较快,有时急骤,12-24小时可达高峰缓慢,病情反复,呈慢性过程发病部位膝、髋、踝等下肢大关节,其次是肩、肘、腕关节,手足的小关节少见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好发年龄最常见于5~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疾病高发年龄为40~60岁,女性比男性患病率高3倍病程短,小于6周,但是容易复发,呈自限性长,迁延数年,甚至终生关节表现红、肿、热、痛,大关节受累多见,对称,下肢大关节为主,关节肿胀,呈游走性,一过性,病程有自限性,一般不超过6周,不伴晨僵,受累关节不遗留畸形及功能障碍关节局部不红,肿痛明显,大小关节均受累,对称,上肢小关节受累为主,关节持续肿胀,大于6周,晨僵可达数小时,常留有畸形及功能障碍实验室检查RF阳性
RF阴性关节组织病理表现关节及周围组织水肿,肿胀,伴关节腔内大量渗出关节滑膜充血、增厚、纤维渗出,伴局部有类纤维蛋白样物质渗出关节及周围组织水肿、肿胀,伴关节腔内大量渗出,关节镜下滑膜组织充血、增厚、纤维渗出,血管翳形成及软骨和骨质破坏关节是否畸形一般不会畸形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如不进行正规治疗,极易致残。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正常关节是否畸形升高或正常升高或正常C-反应蛋白(CRP)升高或正常升高或正常抗核抗体(ANA)正常异常RF(类风湿因子)正常异常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ENA)正常异常丨注意风湿与类风湿虽然都是关节炎,都有关节疼痛症状,但并不是同一种病。最后一句话总结:“风湿”好治可痊愈;“类风湿”致残只能缓解。对于风寒湿引起的关节肿胀、疼痛,红茴香以其温热之性,通经散寒,活血化瘀,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着良好的效果。根据累及的部位不同,取穴不同。
指关节:八邪(第1~5指之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腕关节:阳溪、大陵;
肘关节:曲池、曲泽;
肩关节:肩醪、肩偶;
髋关节:风市、环跳;
膝关节:内外膝眼、足三里、委中;
踝关节:昆仑、三阴交、照海;
趾关节:八风(第1~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每次治疗一个部位。
配方
红茴香注射液2-4ml,或红茴香止痛液(红茴香注射液2ml+利多卡因1-2ml+生理盐水1-2mI)。注射药量:阿是穴红茴香注射液1-4ml,其他穴位0.5-1ml。每次从中选2-5个穴,隔日1次,6次为1疗程。丨补充:
风湿性关节炎以消除链球菌感染为主,同时对于关节疼痛、心脏炎等进行相关处理。类风湿关节炎以防止关节破坏,保护关节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标。
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