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随病情进展,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其病理为关节的滑膜炎。当累及软骨和骨质时出现关节畸形。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目前中医辨证分型比较趋于一致,主要分为风寒湿型、风湿热型、气血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痰瘀交阻六型。
1
症状判断
1.晨僵(即睡醒之后早晨起床时,手指僵硬,不能握拳)。
2.多以小关节发病。对称性关节肿胀,骨隆起部或关节伸侧有皮下结节。
联合用药
中药抗类风湿药物+非甾体抗炎药+贴膏+氨基葡萄糖+活血类药酒+骨胶原高钙片+周林
2
关联释义
1.中药抗类风湿药物: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2.非甾体抗炎药+贴膏迅速缓解僵硬和疼痛。
3.活血类药酒可经常饮用祛风除湿。
4.氨基葡萄糖:营养骨关节,修复骨粘膜。
5.骨胶原高钙片使骨骼坚硬而富有弹性,可以快速修复软骨.消除关节疼痛肿胀。
6.周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炎镇痛。
常见中成药:小活络丹、昆明山海棠片、尪痹颗粒、风湿灵仙液、正清风痛宁片、痹祺胶囊益肾蠲痹九、蚂蚁丸、雷公藤片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
3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1风寒湿型
关节肿痛,游走不定或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得热则减,关节屈伸不利或局部发凉,四肢关节深重,局部肌肤麻木不仁,全身畏寒怕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象沉紧或沉缓。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处方:麻黄6克,细辛3克,桂枝10克,独活10克,桑枝15克,威灵仙15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甘草10克。
加减:关节剧痛加炙川乌、杭白芍;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加秦艽、海风藤;关节麻木漫肿加薏苡仁、苍术。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主共治疗例,有效率为91.4%~93.0%之间。
2风湿热型
起病较急,关节肿胀,疼痛剧烈,局部灼热发红,手不可近,活动受限,兼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喜冷恶热,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舌苔白干或黄糙,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祛风,除湿通络。
处方:防己15克,知母15克,生地30克,玄参20克,独活9克,桑枝15克,桂枝6克,忍冬藤30克,秦艽15克,茯苓15克,甘草3克。
加减:热盛加石膏、生地;血沉增快可酌加土茯苓、黄柏、龙胆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加减共治疗例,有效率为90.9%~96.6%。
3气血两虚
关节疼痛,肿胀变形,行握俱艰,面色眺白,心悸乏力,身疲困倦。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弦紧。
治法:益气补血,散寒除湿通络。
处方:人参6克,黄芪20克,当归15克,茯苓20克,白术20克,鸡血藤20克,熟地15克,羌、独活各15克,桂枝9克。
加减:心悸乏力加炙远志、龙眼肉;关节疼痛甚加制乳香、没药;面色眺白、少气无力加全当归,并加重黄芪用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加减共治疗例,总有效率为94%左右。.
4脾肾阳虚
关节忡痛,长期反复难愈,病变骨节僵硬,活动受限,屈伸不利,疼痛悠悠,同时见面色淡白,肌肉瘦削,神倦乏力,纳食减少,畏寒,腰腿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频。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弱。
治法:温阳益气,疏经通络。
处方:生黄芪20克,白术、桂枝、制川乌、防己各15克,桑枝30克,当归、白芍各12克,炙甘草10克。
加减:大便溏薄加扁豆;夜尿频数加补骨脂、吴茱萸。.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73例,有效率为93.3%~96.8%。
5肝肾阴虚
关节疼痛难愈或拘挛不利,局部常有轻度灼热红肿,疼痛多以夜间为明显,同时伴有形体羸瘦,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心烦少寐,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和血通络。
处方:生地30克,玄参20克,防己15克,石斛15克,鸡血藤、15克,当归15克,川牛膝15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知母9克,黄柏9克。
加减:头昏眼花加枸杞子、杭菊花;午后烦热可酌加女贞子、旱莲草;骨蒸劳热加地骨皮、杭白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经治56例,有效率在85.7%左右。常用成方可选六味地黄丸、青娥丸、五虎蠲痹散加减。
6痰瘀交阻
痹证历时较长,关节强直,关节周围呈黯黑,疼痛剧烈,筋健僵硬,肌肉萎缩,或见关节畸型,或出现皮下结节,全身情况较差。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来濡涩。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处方:桃仁12克,红花6克,川芎9克,地龙10克,半夏12克,白芥子12克,制乳没各6克,当归12克,乌梢蛇12克,蜈蚣粉0.6克(吞)。
加减:头昏、面色晦暗酌加炙黄芪、赤芍;肌肉萎缩加党参、白术;关节疼痛甚加虎杖、鹿衔草;皮下有结节可酌加王不留行。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经治疗例,有效率为91.6%~94.3%。
4
温馨提示
1.急性期过后加强体育锻炼,避免畸形。
2.保持生活环境舒适、干燥。
3.饮食注意营养,注意劳逸结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