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27-29日,小编有幸参与到由医院胸外科和呼吸科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上海中山肺癌论坛暨呼吸内镜学习班。此次大会邀请了国内外多个学科著名学者,围绕“肺癌多学科诊疗模式下的个体化治疗”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以期从不同学科视角下探索肺癌诊疗新进展。
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Teamwork,MDT)即由两个以上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相对固定的专家组,针对某种疾病进行的临床讨论会,从而提出诊疗意见的临床治疗模式。多学科诊疗模式很大程度上呼应了当前精准医疗和个体化治疗浪潮,正因如此,MDT多学科诊疗模式目前已在国内顶尖医疗单位全面落地开花。为全面理解MDT诊疗模式,我们邀医院胸外一科主任陈克能教授、DivisionofGeneralThoracicSurgery,MayoClinic的K.RobertShen教授、同济大医院副院长陈昶教授、DepartmentofCardiothoracicSurgery,DePaulHealthCenter,StLouis的HonChiSuen教授、医院呼吸科副主任洪群英教授、DepartmentofQuantitativeHealthSciencesattheClevelandClinicLernerResearchInstitute的XiaofengWang教授、医院病理科卢韶华教授、医院胸外科徐松涛教授在会中接收采访,就肺癌多学科诊疗模式分享他们的独到见解(图1-2)。
图1.A:陈克能教授;B:K.RobertShen教授;C:陈昶教授;D:HonChiSuen教授
图2.A:洪群英教授;B:XiaofengWang教授;C:卢韶华教授;D:徐松涛教授
肺癌多学科诊疗模式——定义“大家”谈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大家对MDT这个概念都不陌生,但每个人对于MDT的理解或多或少都有着不同之处。编者认为要想深刻理解一件事物,必然要追根溯源,从定义谈起显然是最直观的方式。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这8位不同领域的科研学术“大家”是怎样理解“肺癌多学科诊疗模式”这个概念。
陈克能教授对于肺癌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定义可以用3个词来概括,即“补充、避免和受益”。陈教授解释:“补充即汇集多学科意见对同一种疾病进行相互补充;避免则是MDT模式一定程度上能避免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受益则是从根本上提供给患者更好的治疗。”
K.RobertShen教授对于肺癌多学科诊疗模式的理解则是“充分治疗、协同合作以及更专业化”。也许是“大家”所见略同,陈昶教授认为能够代表肺癌MDT诊疗模式的三个词是“更多协作、更加高效、更好的疗效”,这与Porf.Shen的观点不谋而合。
HonChiSuen教授在接收采访时表示他认为实行肺癌多学科诊疗是一项“非常正确,效果很好,前景广阔”的举措。同样,医院呼吸科洪群英教授也分享了她对于MDT的深刻见解。她认为肺癌多科学诊疗可以分为四个环节:分工、协作、执行、反馈。关于这四个环节,她有着这样的见解:“在多学科诊疗模式中,由于有不同科室的介入,首先就有着分工上的问题。其次,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不同学科的医生才能进行一个高效的互动协作,制定出最优的诊疗方案。再之后,才是执行诊疗方案以及对于这个病例的总结反馈。”
XiaofengWang教授对于对于数据科学与健康关系有着多年研究,而他对于肺癌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定义是“合作、人工智能、精准医疗”。
上世纪90年代,医院秉持着“综合多学科专家实力,提供最理想的诊疗方案”的宗旨,成立了由胸外科、呼吸科、放射科组成的“三科门诊”,其后历经几代中山人的努力,“三科门诊”逐渐发展为由胸外科、呼吸科、放射科、放疗科、病理科、核医学科组成的肺癌MDT团队。来自医院的徐松涛教授对MDT这个概念可谓是非常熟悉,他对于肺癌多学科诊疗模式的理解是“全面、客观、正确”。他解释到:“全面就是在MDT模式下,各学科医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意见,使得制定出来的诊疗方案比较全面。客观就是MDT模式是立足于循证医学证据之上的,是为客观。正确则是在全面和客观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正确的诊疗。”同样,医院病理科的卢韶华教授则从患者以及医生两个角度给出了她对MDT的理解:“肺癌MDT对于医生来说则是互通有无,互相提高;对于患者来说,则是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更精准的诊疗。”
肺癌多学科诊疗模式——角色“大家”谈
开展MDT讨论以及多学科诊疗,需要不同学科针对同一病例精诚合作,相互配合。编者认为要想最大化发挥各学科优势,不同科室的医生必须先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在多学科诊疗环节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起着怎样的作用。下面就让我们随着这8位教授的解答来了解肺癌MDT中各学科所发挥的作用。
陈克能教授:“外科是治疗肺癌最古老也是最早的专业。因此,外科医生一直在治疗肿瘤的全过程中发挥着引领和主导的作用。在分子生物学、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蓬勃发展的今天,外科医生仍然要坚持促进、引领的作用。”
K.RobertShen教授:“我是一名胸外医生。我认为外科专业在肺癌多学科诊疗模式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对于大多数早期肺癌患者而言,他们最优的治疗方案仍然是手术切除肿瘤。过去十年间,随着对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科比如说肿瘤内科、放射科在多学科诊疗中的作用大为提升。这是因为手术不再是唯一的治疗手段,许多辅助治疗都能给患者带来不错的疗效。但在协调各学科进行诊疗方面,外科医生仍然是发挥着统筹的作用。”
陈昶教授:“外科医生应当在多学科诊疗的各个环节都起引领作用。在未来的肺癌多学科诊疗中,也要更好的践行统筹者、引领者这个角色。”同样是胸外科医生的Prof.HonChiSuen则认为在肺癌多学科诊疗中,外科医生应该联合肿瘤内科、放射科、影像科等不同科室的医生一同制定出更好的诊疗方案。
徐松涛教授:“在肺癌多学科诊疗中,我认为担任组织者或召集者角色的是胸外科或是呼吸内科。在医院,我们开展MDT讨论的历史非常久远,团队协作也非常高效,是由胸外科与呼吸科一起来担任肺癌MDT的共同召集者的角色。”
上述五位教授都就外科在MDT诊疗中的角色分享了他们的独到见解,下面再让我们看一下其他学科医生对于MDT的看法。
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洪群英教授认为:“在多学科参与肺癌诊疗的模式中,我们不能简单定义哪一个科室在诊疗中起主导作用,而是要依据患者的病情走向以及趋势来判断哪一个科室应该在某个阶段发挥最大作用。比如说我认为呼吸科医生在肺癌的诊断中就有更多的发挥余地,但同时这也需要与影像科的协作。”
作为一名数据科学家,XiaofengWang教授表示:“由于数据科学与医学的结合才刚刚起步,我希望来自数据科学家的分析能够帮助医生实施更精准的诊疗,从而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
作为一名病理学家,卢韶华教授这样定义病理学在MDT模式中的作用:“病理科无论是在以胸外科为主导,还是以呼吸科为主导的诊疗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胸外科医生制定手术方案需要病理诊断,呼吸科医生选择化放疗方案时也需要病理科医生的协助。同时,我们病理科医生在提取活检时也需要来自胸外科以及呼吸科的配合。肺癌多学科诊疗就是一个相互协作配合的过程。”
肺癌多学科诊疗模式——前景“大家”谈
MDT多学科诊疗模式一经开展便取得了不错的反响,这不禁也让我们对于MDT的发展前景产生了很大期待。下面请随小编了解一下几位教授对于未来肺癌多学科诊疗模式发展前景的看法。
陈克能教授认为未来肺癌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光明的。如果一位医生可以自觉学习并践行MDT诊疗模式,不仅他的专业寿命能得以延长、专业视角能得以拓宽,最重要的还是患者能够的到更全面、更优化的治疗。
K.RobertShen教授则希望未来肺癌多学科诊疗模式能够变成一股“风潮”,能有更多的医生加入多学科诊疗协作组中。因为他认为治疗肺癌并不能只靠一种治疗手段,比如手术或放疗。唯有汇集多学科优势,才能给病人带来最大获益。无独有偶,HonChiSuen教授同样认为随着对肺癌不同阶段、不同亚型研究的深入,治疗肺癌不可能只依靠某一学科。因此,肺癌MDT的前景十分广阔。
洪群英教授则从国内目前实施MDT的情况切入,她认为目前多学科诊疗模式尚不非常普及,一周一次到两次开展MDT讨论的频率远远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因此,她希望未来肺癌多学科诊疗模式能够得到更多推广,让更多患者获益。
XiaofengWang教授则认为目前数据科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是非常多的,但是它与医学的结合才刚刚开始。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机器学习的不断发展,他也希望医学界与数据科学能够有更多的合作与互动。
卢韶华教授则希望未来肺癌多学科诊疗模式能更加规范化、更加精准,能带给患者更多的获益。同样来自医院的胸外科徐松涛教授则十分看好人工智能的作用。他认为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提高,人工智能对于数据整合等方面的优势愈发突显,在未来人工智能会对肺癌多学科诊疗模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欲知更多精彩内容,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