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肺癌为全身性疾病,无论手术与否以全身化疗为主(术前新辅助及术后辅助化疗)。非小细胞肺癌亦为全身性疾病,如完全切除后病理I期或II期的5年生存率约为60%及40%,说明约40%到60%的病人在5年内死于肿瘤转移或复发。故非小细胞肺癌根据病期(病变范围)、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恶性程度)应于术后进行辅助治疗。术后辅助化疗适于所有术后小细胞肺癌。IA期完全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原则上无需辅助治疗,但对于某些有症状,肿瘤周围脉管(微小血管或淋巴管)有癌细胞或某些不利于预后(复发、转移及生存期)有关的分子病理学改变以及不可解释的血浆CEA(癌胚抗原),SCC(鳞状上皮细胞抗原)或CYFRA仍然明显升高的I期病变仍需辅助治疗。IB及I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则上不作术后辅助治疗,但应做辅助化疗。可切除的IIIA期术后均须辅助化疗及放疗。辅助化疗一般以顺铂为住,联合20世纪90年代新药诺维本(NVB)、健择(GEM)泰素或泰素帝等,术后化疗应始于术后4周内,每3到4周一次,若无特殊情况,持续4周期即可,因随机研究已证明书后4周期与超过4周期的生存期无明显差别。对于术后有残留癌细胞(脉管或支气管残端)或IIIA期术后的非小细胞肺癌,除全身化疗外,应接受局部放射治疗,二者结合尚无固定模式,但一般术后先接受2周期化疗,然后行局部放疗,放疗后再化疗2到4周期,若无特殊情况,可结束术后辅助治疗。术后生物治疗目前尚无定论,亦无固定模式。理论上,切除或经其他治疗临床达完全缓解后,可能还存在隐匿残留癌细胞,在生物制剂如干扰素或白细胞介素-2的杀伤范围内;瘤细胞生长、浸润需要新生血管,干扰素为下调血管生成主要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活性因素之一,固有可能遏止残留癌细胞发展成瘤的形成过程;或采用有针对性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如肿瘤标本(术后或活检)有某些生长因子或其受体高表达者,如表皮生长因子-2(cerbB-2)高表达(2+到3+),可采用相应人源性单克隆抗体如Herceptin单用或辅助化疗联合应用,也许可消灭残留癌细胞。由于肿瘤发生、发展涉及许多其他生理、病理过程,究竟哪一类生物制剂或联合哪几种生物制剂可有效抑制残留癌细胞,均有待临床大量积累、长期观察尚可定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