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肺癌诊断 > 肺癌病因 > 肢体关节疼痛痹病痛风

肢体关节疼痛痹病痛风

发布时间:2022-1-30 11:49:43   点击数:
1.21肢体关节疼痛(痹病、痛风)

肌肉、筋骨、关节疼痛等,属于《素问·痹论》的范畴,第二版《中医大辞典》和年高校教材《中医内科学》明确为痹病。病是具有自身病机特征、在一定时间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病机过程,痹就是具有这样的病机过程的一种疾病。痹字反映了一种异常的生命机制-阻碍、凝滞、不通畅,《景岳全书》:“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杂病证治》:“闭塞不通谓之痹”。风、寒、湿等是痹之病邪,肢体、筋骨、关节疼痛或麻木是痹的反应,经络气血等阻碍、凝滞、不通畅是生命本质。

1.1.1临床症状确认

痹病的临床症状,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麻木为特点。中医自古就有痛风之名,《类证治裁》:“痛风,痛痹之一证也,其痛有常处。”《顾氏医镜》:“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称痛风,白虎历节是也。”中医文献的痛风不同于西医的痛风,虽然临床症状和痹病基本相同,也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的疼痛,但其病机性质、传变规律和痹病完全不同。西医痛风以血尿酸升高为依据,伴脚趾、踝关节等部位掣痛,中医痛风指关节疼痛,着而不移,疼痛剧烈者。

痹病的临床症状是多样的,或游走疼痛而无定所,或疼痛剧烈难忍,或痛而沉重倦怠,或热痛且肿大发红,或关节变形顽麻而痛,大多遇寒、吹风、冒湿加重,久病尪痹,则多形体消瘦,身体羸弱。形态医学的风湿热病,有的具有类似于痹病的表现,有医家将其归之于热痹。

形态医学的痛风与饮食有明显关系,若饮食不当则疼痛加重,饮食得当则疼痛缓解,痹病没有明显的饮食联系。痛风疼痛没有固定之处,多见于下肢膝以下关节及其周围组织,脚踝、趾头或掣痛,或刺痛,或伴有红肿,多为突发性疼痛,昼轻而夜重,甚则足不能履地,行走困难;有的痛点游走不定,有的固定而局部红肿灼热,手不可触,可有液体渗出。久病则气血渐亏,疼痛可能减轻,若日久不愈,病邪发生有形传变,在皮下、关节等处形成硬结如李、如鸽子蛋,称之为痛风石。

1.1.2临床病机求证

痹病是一个较大的疾病。《素问·痹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具有“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的传变规律,次一级的痹病种类较多,分类各不相同。

按照病邪分,有“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三类;按照发病时间和起病部位分,有“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五类。若按其传变分,“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则为肾痹,“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则为肝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则为心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则为脾痹,“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则为肺痹。《杂病证治》:“骨痹则重着不能曲,脉痹则血凝不能流,筋痹则屈曲不能伸,肉痹则顽木不仁,皮痹则肢麻肿痛。如烦满喘咳则痹客于肺;烦心嗌干则痹客于心;多次数小便,腹满如怀妊,夜卧则惊,乃痹客于肝;泄积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乃痹客于肾;倦怠呕沫,上为大塞,则痹客于脾。”

肢体筋骨关节等外周组织,应属五藏,经络血脉网络其间,营卫气血濡养其中,肝肾调和、经络通畅、血脉充实,则筋骨强而关节利,五藏失调、经络阻滞则外邪客之发为疼痛,是为痹病。痹病分类虽多,传变各异,但相互联系、彼此关联。《医衡》:“风痹、寒痹、湿痹者,指病之因;行痹、痛痹、着痹者,言病之状;肝、心、脾、肺、肾痹者,病之所属;筋、脉、肉、皮、骨者,病之所在。”痹病属于外感疾病,以外邪侵袭为动因,祛邪外出为法则,故自古痹病的辨证论治,比较重视病邪之辨,辨风寒湿邪之多少,寒热虚实之轻重,由内而外以祛其邪。

痹病是邪从外来,使外来之邪仍然从外而出,是治愈疾病、阻止传变的基本原则。《证治汇补》:“风宜疏散,寒宜温经,湿宜清燥,审虚实标本治之,有余则发散攻邪,不足则补养气血。”痹病多有气血亏虚,若要阻断传变,则当攻补兼施,补则断邪“内舍其合”之路,攻则促使病邪向外而出,如独活寄生汤。

游走身痛者,多风,宜养血活血而祛风;痛而兼胀走窜者,多气滞,宜理气行气而和血。风邪盛者,疼痛游走左右上下,痛无定处,脉多浮紧,治疗重在祛风,可用小续命汤;寒邪盛者,疼痛剧烈,痛楚不移,脉多紧弦,宜乌头汤,或当归四逆汤加川乌、草乌;湿痹手足沉重,倦怠而懒动,脉来濡缓,用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加味,或九味羌活汤加生薏仁;热痹者关节红肿热痛,多伴有发热口渴尿黄,用白虎加桂枝汤。

痹病初起勿忘祛邪,根据邪正的虚实情况,既不忘补正气之虚,防止病邪深入传变,又须疏散皮肉筋骨关节之邪,开邪出路。个人临床体验,痹病少有典型的行痹、着痹、痛痹,骨节疼痛而风寒湿的特征不明显,纯粹邪实者少,正虚而邪犯者多,故常用参芪、当归、白芍、杜仲、桑寄生之类补肝肾、益气血。痹之病邪不是单一的,是风寒湿合而为患,各有偏重而已,故治疗分主次,祛风则参以散寒除湿,散寒则参以除湿祛风,除湿则参以祛风散寒,有热者则有当清之透之。寒甚者用乌头、细辛、桂枝,湿甚者加白术、苍术、薏仁,风甚者用羌活、独活、防风,热郁者用忍冬藤、连翘、知母,久病兼瘀则佐以红花、川芎、桃仁。

年老患骨关节炎,有肾虚而寒凝者,骨节疼痛并不严重,不似痛痹那样疼痛剧烈,但活动痛作,行走不便,用杜仲、桑寄生、川牛膝等补肾,党参、当归、白芍等补气血,制川乌、制草乌、细辛等破阴凝之寒,采用峻剂缓服之法,一日一次,每次量不宜多。有位六十多岁的女性患者采用这样的方法治疗之后,登山上楼一如常人,多年来每次见面,都一再叮嘱我总结总结,好治他人。

类风湿等尪痹患者,是痹在骨,肝肾虚、阴凝寒阻交错夹杂,有的疼痛剧烈,有的疼痛较轻,日久指节肿大变形,见效甚难,守补虚泻实之法,控制病情,日久可能见功。有位40来岁女性类风湿患者,总想立马见效,医院,找了许多著名专家,吃了各种药物,半年后患上了肺纤维化,后因肺纤维化而亡,需要引起注意。有的抗O高、血沉快的患者,关节疼痛不明显,应当考虑少阳枢机郁热,用小柴胡汤加蒲公英、白芍、连翘、当归等味,或加防风、羌活等疏风于肌表,或加威灵仙、豨签草等透络于经脉,视虚实而调方,耐得性子,多可获愈。

痛风的病机同样有闭阻不通,以肢体筋骨关节疼痛为症状特征。不同的是,痛风病在水道通调的异常,是内生病邪,不是外来病邪,以水道气化为论治重点,多为湿热壅滞,故其筋骨疼痛多在脚踝等下肢。饮食宜忌直接关系痛风疗效,饮食不当会促使病邪内生,加重病变。痹病病在经络筋骨痹阻,是外来病邪,以疏通经络、祛风散寒除湿为基本治法,则需注意防寒保暖,避免环境中风、寒、湿等的影响,维护筋骨经络的气血流畅。

痛风的水道气化失常,内生湿热、下流关节、筋骨之间,责之于脾、肾。在脾,是运化阻碍,不能升清,食浊蕴茵为湿;在肾,是气化不及,湿无外泄之道,郁积化热。湿热之形成,本于饮食无节,肥甘厚味,增加了脾肾因应调节的负担,使脾肾气化活动失常,当出者不能出,当升清者不能升,故临床治疗以恢复脾之升清运化、肾之水道通泄为根本,用李东垣的当归拈痛汤。倘若急性发作,红肿热痛,则先用加味苍柏散以泄其实,症状缓解之后,再用当归拈痛汤巩固善后。若有瘀血阻滞,加红花、丹皮、赤芍、丹参等活血凉血行血之品。

当归拈痛汤由十六味药组成,重点在调节升降,其中升麻、葛根升清阳,苍术、白术健脾;猪苓、泽泻泄水道,苦参、知母解郁热,有升有降,共凑清热利湿、调节气化之功。有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居住千里之外,患痛风脚踝肿痛,着地则痛加重二天,通过手机处方,与当归拈痛汤,第二天就肿消痛解。痛风之病,病在藏,是藏腑因应调节异常发生的疾病,治疗不在经络筋骨,而在藏腑气化,对抗性地压制、镇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藏腑气化因应调节的恢复,不是一日之功,就是化验正常、临床症状消失,也不等于水道通调康复,唯有升降机制正常,当升之清气能升,当泄之浊水能泄,湿热不再内生,才能真正康复。

1.1.3临床论治宜忌

痹病,内虚者邪才凑之,邪入阻滞于经络关节,而成虚实夹杂之证,通痹治疗,需要辨肝肾气血之虚实的多少,或以通为主辅以补益,或补益为主辅以通,如此,则邪去痹通之后,肝肾气血濡养于筋骨关节之间,就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是痹病治标之法,补才是治本之法。但若病邪盛实,补益又当审慎,防止因补而加重痹阻,当先疏导外邪,邪实祛后,再以补益善后。

痛风主要为湿热,是脾肾气化活动异常的结果,久病之躯,难免深入血络,形成痛风石等有形之变,故在痛风石未形成之先,可以配合红花、川芎、归尾之类活络利络。痛风根本在脾肾之气化活动的康复,水道通之、利之,清升浊降,故要注意药物的升清降浊、解郁清热和通利水道的相互协调。

1.1.4生活调护

痹病主要在于保暖防寒,即便热痹也不能贪凉,贪凉则经络更易凝滞,夏天也不要接触凉水,远离空调之寒气。适当活动关节筋骨,屈伸、抓握、漫步等,促进筋骨关节的经络流畅。还可辅助热敷、针灸、药浴。

类风湿、痛风等病为顽疾属难治,切勿操之过急,通过藏腑气化、经络气血等的恢复,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欲速不达、过犹不及,生命因应协调性的康复,往往需要一个过程。

痛风是湿热内郁所致,多喜凉而恶热,饮食调护最为重要,如啤酒、动物内脏、鱼、脑、豆类、发酵、海鲜类等食物当属禁忌,适当多喝水,促使水道通利,有利已生之湿热从水道泄出。饮食不守禁忌,湿热内生不绝,病绝不能愈。

1.1.5用方

独活寄生汤:见颈椎病。

小续命汤:桂枝,附子,川芎,麻黄,人参,白芍,杏仁,防风,黄芩,防己,甘草,生姜。

乌头汤: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川乌。

当归四逆汤:桂枝,白芍,炙甘草,当归,细辛,木通,大枣。

麻黄加术汤: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白术。

麻杏苡甘汤:麻黄,炙甘草,薏苡仁,杏仁。

九味羌活汤: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苍术,甘草,川芎,黄芩,生地。

白虎加桂枝汤:石膏,知母,甘草,桂枝,粳米。

当归拈痛汤:茵陈,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羌活,防己,人参,当归,升麻,黄芩,甘草,苦参,知母,葛根,苍术。

加味苍柏散:羌活,独活,白术,苍术,生地,知母,黄柏,赤芍,当归,川牛膝,甘草,木通,防己,木瓜,槟榔。

1.1.6临床医案举例

例一:

《历代名医医案精选》严苍山医案:谷某,男,37岁。因工作入水三日,寒湿之邪,侵袭关节,遂酿成着痹,脉迟畏寒,两下肢麻木不仁,行履乏力,关节肿痛,大便溏泄。分明寒气过甚,脾胃之阳大伤,所以血脉不流,肌肉麻痹,酸软不举也。法当大剂辛热,活络宣痹,以破阴凝。

党参9克,附块6克,桂枝4克,苍白朮(各)9克,羌独活(各)6克,公丁香4.5克,苏梗叶(各)6克,陈皮6克,干姜6克,生姜3片,红枣五枚,(酒炒)牛膝9克。

二诊:进温阳化浊而祛风湿之剂,自云畏冷、肢麻、浮肿、便溏之患,一剂知,二剂已。但时隔一月,两膝酸麻乏力又作,此一曝十寒,阳不胜阴之故。兹变法仿鸡鸣散以逐寒毒下行。

苏叶12克,木瓜12克,桔梗9克,槟榔15克,吴萸9克,陈皮9克,牛膝9克,桂枝6克,防己9克,生姜八片。

三诊:破晓冷服鸡鸣散后,便下黑水多次,两脚麻重较见轻松,是阴寒之气已得下也。惟脉仍迟缓,腿软乏力,盖肾主骨,肾阳依然衰弱也。今予温经暖血,壮骨强筋,以翼复元。

党参9克,桂枝3克,制川乌4.5克,酒炒牛膝9克,木瓜4.5克,酒炒当归6克,炒川芎4.5克,络石藤12克,仙灵脾6克,巴戟肉9克,鹿角霜9克,吴萸2.4克。

按语:此病治疗数月,始终用附子丸与三痹汤数方加减,以温经逐寒,养血祛风为主。且曾用鸡鸣散以泻其寒者,服药数十剂,遂获痊愈。治疗过程中均以自制太阳炷燎外熨。

太阳炷燎方;

1.来源:根据太乙神针与雷火针原理,加减药味,改良制法,积四十年之经验而制成。

2.组成:山羊血3克,生甘草6克,桂枝3克,麝香1.5克,闹羊花3克,千年健3克,钻地风3克,苍术3克,川乌3克,乳香3克,没药3克,硫磺3克,皂角3克,松香3克,细辛3克,川芎3克,雄黄3克,白芷3克,全蝎3克,降香3克,参三七3克。

3.制法:上药生晒研末,与艾绒克混合均匀。另以棉纸数张,摊开,铺上药艾,约二分厚,卷紧,分作大燎二枚,若分小燎,可卷成三枚。

4.适应证:治一切痹症,关节酸痛,腰背不利,颈项牵强,口眼歪斜,绕脐疼痛,小儿遗尿等诸般寒凝气滞之症。热痹忌用。

5.用法:将炷燎点燃,然后用厚布数层包于炷燎之外(包没燃点之端,勿使透入空气),着肉熨于患处,如病人灼痛不可忍,即移动旁边熨之。待炷燎已熄,布包之端已无热感,则去布,第二次将炷燎点燃,包布再熨。每次治疗,可熨二三次。

例二:

唐男,33岁,年7月16日初诊。双踝关节肿痛,四肢内侧皮下结节压痛,血沉增快四月,西医诊断为结节性红斑,服消炎痛、利菌沙可得缓解,停药或活动后即复发。大便干,一日2次。双踝关节按之疼痛,右小腿内下侧触及1.5×0.5cm大小包块,舌偏红苔白薄腻,脉濡。此湿热郁结,血络阻滞,清热除湿为主,佐以升清、泄浊、利络。

处方: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萆薢15克,知母12克,炒黄檗10克,川牛膝15克,苍术10克,当归10克,苦参10克,泽泻10克,防己10克,升麻6克,桃仁15克,独活10克,二剂,水煎服。

年7月19日二诊。踝关节疼痛减轻,右小腿包块消失,续服十剂。年8月11日,症状消失,续取五剂,改为每日服药一次,防止复发。

例三:

李女,44岁,年4月3日初诊。因受凉,身体沉重,关节凉似风吹十来天,舌偏红苔薄腻,脉濡数。曾经有抗“O”增高病史。湿痹化热,除湿通络祛风,佐以清热,用麻杏苡甘汤加味。

处方:麻黄10克,杏仁15克,羗活15克,防己15克,威灵仙15克,苡仁30克,川芎30克,苍术30克,白术30克,蒲公英30克,炙甘草6克,二剂。

年4月7日复诊。自觉效果十分明显,症状几乎消失,为求巩固复诊,要求再服五剂善后。

例四:

王女,55岁,年8月1日初诊。骨节冷痛,头痛,太阳穴似有冷风吹入半月,中药泡脚十来天无效,脉沉涩,舌淡红苔薄白。气虚肾虚,风寒侵袭经络,治以补肾益气,散寒通络。

处方:当归15克,熟地15克,桂枝15克,羌活15克,防风15克,独活15克,细辛10克,党参30克,杜仲30克,炙甘草10克,五剂。

年8月14日复诊。骨节冷痛,头痛等症减轻,低头则头胀欲裂,脉细紧,舌淡苔薄白。气虚风寒,寒阻清窍,增强疏风散寒。

处方:当归15克,熟地15克,桂枝15克,羌活15克,防风15克,白芷15克,制川乌10克(先煎),细辛10克,党参30克,炙甘草10克,生姜(拇指大)五片,大枣(撕破)36克,三剂。

年8月26日三诊。骨节冷痛,头痛等症消失,仍然怕风,脉细紧,舌淡苔薄白。卫气虚,风寒未尽,去党参加黄芪,走表补卫。

处方:当归15克,熟地15克,桂枝15克,川芎15克,羌活15克,防风15克,细辛10克,红花6克,黄芪30克,陈皮10克,制川乌12克(先煎),炙甘草10克,生姜(拇指大)五片,大枣(撕破)36克,三剂而愈。

例五:

孙男,29岁,年10月23日初诊。右脚拇趾趾掌关节红肿疼痛,跛行,十余天,医院化验,血尿酸:/umol(参考值:-/umol),右膝关节疼痛,饮食可,大便稀一天一次,小便数,睡眠多梦,熬夜,嗜好啤酒,每次约6-7瓶。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此内生湿热下注,阻滞经络气血,当升清降浊,清利湿热,用当归拈痛汤。

处方:茵陈20克,泽泻15克,猪苓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当归10克,升麻6克,黄芩10克,苦参10克,党参10克,知母10克,葛根10克,苍术10克,甘草6克,七剂,煎药机熬药。嘱:服药有效,可继续服十余剂,忌啤酒、豆类、内脏、鱼虾等。

年11月19日因其妹喑哑,带来就诊时随访。服药后疼痛逐渐减轻,七剂没有服完诸症完全消失,接着又服了七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scprinting.com/fajb/782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