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肺癌多学科诊疗有哪些最新进展?本次访谈诚邀国内外肺癌多领域专家学者,与我们共话肺癌多学科诊疗那些事儿!
肺癌诊断领医院周晓军教授、医院张国桢教授,以及外科领域专家医院马海涛教授、医院龙浩教授带来了对肺癌诊断与外科治疗的独到见解,快来一起围观精彩的访谈内容!
Q1.肺癌的早期筛查与诊断十分重要,我国目前早诊现状如何?近年来有哪些实质性的进步?
周晓军教授肯定了我国肺癌早期筛查的进步,既往病理标本大部分是晚期,现在则以早期为主,主要得益于影像学的发展与普及。而对于生存率较低的小细胞癌,目前的筛查诊断可能技术欠佳,未来仍需更多的研究精力的投入。
张国桢教授强调了近年来低剂量CT用于肺癌筛查后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现在微小到毫米的肺癌也能轻松筛查出,早期筛查对于患者早期接受治疗极有裨益,5年、10年生存率大大提升。
Q2.在精准医学背景下,肺癌的分子分型对于后续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分子诊断路径应如何优化选择?
周晓军教授指出,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靶向药物的层出不穷,临床医生需树立新观念,诊断与治疗一样重要,不可仅仅停留在鳞癌与腺癌、良恶性,需进一步明确患者基因分型与免疫组化结果。
Q3.近年来靶向药物如EGFRTKI在新辅助治疗领域的研究结果十分亮眼,包括今年ESMO公布的CTONG研究。如何看待EGFRTKI在新辅助治疗中的地位?
马海涛教授:CTONG研究对IIIAN2肺癌患者术前使用EGFRTKI对比化疗进行新辅助治疗,术后继续使用EGFRTKI对比化疗,是EGFRTKI在新辅助领域的又一大探索,期待未来为患者的新辅助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Q4.近年来肺癌的微创手术发展迅速,创口越来越小的同时,手术也愈发精细。胸外科微创手术和它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如何?
龙浩教授:胸外科额微创手术近20年取得了重大进步,切口越来越小,恢复越来越快。未来我们不仅仅追求创口的缩小、无胸腔引流管,甚至希望通过人体自然腔道如食管等进行胸外科手术。
Q5.在临床实践中,对于EGFR突变患者、外科手术后复发的患者通常会采用怎样的处理流程(如检测重新分期、后续治疗策略的选择等)?奥希替尼对于术后复发患者的管理有何益处?
龙浩教授:患者的全程管理十分重要,一旦术后出现复发转移应明确转移位置是肺部还是其他脏器,如是寡转移,部分患者通过局部治疗即可收获良好效果。
同时再次分期和基因检测也十分重要,目前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都发展迅速,可通过这些检测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奥希替尼对于基因突变患者疗效显著,已被众多研究验证和国外重磅指南推荐,期待它尽快进入一线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Q6.奥希替尼目前在国际权威指南中都进入一线治疗行列,而且在最新的NCCN指南中作为一线唯一优选推荐。您认为这些改变将如何改变我国肺癌的治疗格局?
马海涛教授:目前一线的易瑞沙耐药后,只有出现TM突变才可使用二线奥希替尼。而奥希替尼如果进入一线必将惠及更多患者。目前对于MET扩增和CS突变的研究逐渐深入,不用担心奥希替尼的耐药问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