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肺癌诊断 > 肺癌治疗 > 老中医李可痰饮水湿ldquo是

老中医李可痰饮水湿ldquo是

发布时间:2021-3-5 2:11:45   点击数:
导读

李可(山西著名老中医),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顾问。临难习医,具救苦心。天资敏慧,得医之本源。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年,崇尚仲景学说。擅长融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五十年来,活人甚众。李老的学术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下面是李老治疗痰饮病的思路。

一、痰饮概念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中创立“痰饮”之名。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4类。痰饮一词,狭义的讲是指四饮中的一饮,即饮聚肠胃的一种病证;广义的讲就是包括四种饮病的总称。

在隋唐以前,痰与饮无明显的区别。直至宋代杨仁斋《直指方》乃将痰与饮分而为二。从此以后,一般专家多宗其说,认为痰多浓浊,饮则清稀。一为火燥,一为寒湿。

清代《医学传心录》中,归纳了宋元明清关于痰的病因,明确提出“痰有十因”:或因风。或因寒、或因热、或因湿、或因暑、或因燥、或因酒积、或因食积、或因脾虚、或因肾虚。

后世医家重痰轻饮理论已偏离了医圣的初衷,而走向岐路了。为此,李可揭示了痰饮之现代概念,即痰饮是整体失调导致之局部病理渗出物、赘生物。

二、痰饮水湿,同源异流

1、痰与饮

汉代之“痰”与“饮”是不分的,而后世是重痰轻饮的。于是有人会问:仲景是否提及过浓痰?仲景在《金匮》中多次提到“浊唾”:

①肺痿: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

②肺痈:时出浊唾腫臭,久久吐脓水如米粥者,桔梗汤主之;

③肺胀: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眠,皂荚丸主之。

其中“浊唾”与“涎沫”,即后世之“浊唾”与“稀饮”。据李可考证,伤寒之麻杏石甘汤剂量:麻黄4两(60g),杏仁50个(20g),生石膏半斤(g),炙甘草2两(30g)。治小儿急性肺炎,只需半剂药,即可热退喘定痰清。

既然急性肺炎都有这神奇的效果,那你说医圣什么样的浓痰没治过?古中医认为,痰与饮是浑然一体的,没有绝对的浊唾与涎沫,正盛则邪从热化为浊唾,正虚则邪从寒化为涎沫。仅此而已,不必在浓痰、稀饮上钻牛角。

2、痰饮与水气

仲景在《金匮》中把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风水者,防已黄芪汤、越婢汤主之;皮水者,防已茯苓汤、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主之;正水与石水没给出方药。

而痰饮篇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4类,出示了18方。为什么水气病仅出5方?痰饮是水停留局部,水气则是水泛全身。二者在本质上同为水之为患,其方剂可以通用,如痰饮病之五苓散、泽泻汤,后世常用治水气病。

由于痰饮篇在此书之前,水气病在其后,故略而不提。更有趣味的是,中医称美尼尔氏眩晕是“痰”冲于上,而西医之病理为内耳积“水”,即中医之“痰”就是西医之“水”。鹤膝风亦然。

3、痰饮与湿浊

中医湿分外湿、内湿。外湿包括潮气和雾露之气。内湿指人体内环境潮湿,多与脾胃有关,如轻者胸闷、呕恶、苔腻,重则腹胀、泄泻、水肿。这些内湿与狭义的痰饮(指饮聚肠胃)无异。

痰饮是水停肠胃、胁下、四肢、胸膈,湿浊则是水停肠胃、四肢,它们可以并提、互用,如李可常用清化湿热之四妙散治痰证之鹤膝风、急性风湿热关节痛,便是明证。

总之,痰、饮、水、湿是一体的,其方可以互用、通用。

赞赏

推荐阅读

98岁国医大师,毕生倾囊相授,这是我最后的贡献让人泪目

免责声明本文源自网络,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标明出处,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非专业人士请勿盲目试用!文中广告由系统自动生成,内容与本号无关。

更多分享/交流/合作,请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sscprinting.com/fazl/6374.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