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类似中医的风湿热痹,为平素过食膏粱厚味,以致湿热内蕴,兼因外感风湿热邪,或因素体阳盛,阴液不足,感邪从阳热化,留滞骨骼经络,气血不能畅通,不通则痛;而气血郁于骨节局部,则灼热红肿,痛不可触。痛风病久不愈损伤脾肾,致脾肾阳虚,浊阴毒邪内盛,进而发为关格之变。
对于痛风性关节炎基于湿热内蕴,痰瘀互结,并兼风寒湿邪,脾肾阳虚这一病机,中医提出了清热利湿,祛瘀通络,扶正祛邪的治则。其基础处方如下:羌活、独活、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牛膝、威灵仙、防风各15g,鸡血藤、青风藤、忍冬藤各25g,山茱萸15g。此方执简驭繁,使复杂多变的痛风病症,辨治更易。
上方中羌活散寒驱风,渗湿止痛,善治在上之风寒湿痹;独活长于温散下部肾经伏风而除湿止痛,为在下之风寒湿要药,二药配合则能尽祛一身之风寒湿邪。同时,上方佐以少许温散发汗药,为邪气的排出创造条件。《医宗必读》有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上方中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能活血行气;当归补血活血;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三药合用则可补血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考虑到上方活血化瘀之力尚不足,故加桃仁、红花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力。
诸多医家皆认为痛风性关节炎以风湿热邪侵袭为主,治疗早期总以祛风、除湿、清热为主,但早期扶正则有闭门留寇之虞。痛风人群以中老年为主,此时人体肝肾自亏,若在治疗上单纯祛邪为主,忽视正气的补充,可导致驱邪不尽,正气又已亏虚,病情反复,难以好转。因此,只有及早扶正才能二者兼顾,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上方中的山茱萸、牛膝就寓有攻中有补之意。
痛风患者多以中老年为主,人至中年则肝肾不足,出现腰膝酸软无力,腰背不舒,下肢活动不利等症状。此时加少许补益肝肾之药,疗效更佳。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又活血逐瘀,能引血下行,常作为腰膝下部病变的引经药;山茱萸平补肝肾,阴阳双调,且有收敛之性,能敛汗固正,不使发散太过,散中有收。
中医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时擅长使用藤类药物。《本草便读》有云: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使用藤类药物,既避免了应用虫类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又发挥出了类似虫类药物的通经活络之效,且药效更为平稳和缓。上方中的鸡血藤、青风藤、忍冬藤均体现了此类妙用。
藤类药物具有舒筋通络,祛风除湿之效。此类药物历来是医家治疗痹证的常用药,中医选择性地运用藤类药物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鸡血藤苦,甘温,具有补血行血,舒经活络,调经和营之效,与补血行血药合用则可增强血药之效,同时又能疗痹;忍冬藤甘寒,具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之功,可消除经络之风热而止痛疗痹。
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而不燥,且方中配有养血活血之药,可以制约风药之燥性,祛邪而不伤正。威灵仙性猛,善走而不守,能宣通十二经络,使患者经络中的瘀滞开通,不通则痛症状得以改善。
此外,因痛风亦可由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热引起,故中医常在清解邪热同时佐以甘寒养阴之品,加上黄柏、地骨皮、知母以外清内滋,清除邪热。热邪与湿邪胶结不散,则成湿热之患,热易清而湿难除,故处方是可加一些清热利湿之品,如车前子、泽泻、防己、生薏苡仁、茯苓、木瓜等。若病久不愈,损伤脾肾者,则加补益脾肾之品,如杜仲、菟丝子、补骨脂等滋阴补阳之品,以取“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
总之,上述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祛瘀通络,扶正祛邪之功。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方中诸药普遍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抑菌的作用,其中独活、川芎还有保护肾脏的作用,有利于尿酸的排泄;而独活、当归、赤芍、红花同时也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以改善微循环,保证肾血流量,从而保证尿酸的顺利排泄。
更多痛风防治知识科普和中医痛风问题咨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