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检查项解读
1谷丙转氨酶(ALT)
谷丙转氨酶(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尤以肝细胞为最,整个肝脏内转氨酶含量约为血中含量的倍。正常时,只要少量释放人血中,血清中其酶的活性即可明显升高,是反映肝实质损害的一个“金指标”。升高说明肝脏受损,升的越高,表明受损的越严重。正常参考值:10-40U/L。
引起ALT升高常见于:
1)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
2)胆囊炎或胆道疾病(如炎症、结石、息肉、癌症等);
3)饮酒、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
4)其他引起ALT异常因素(脂肪肝、肝癌等);
5)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甲肝等)。
2
谷草转氨酶(AST)
同谷丙转氨酶一样,也是反映肝受损的指标。AST主要分布于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由于大约80%的谷草转氨酶存在于细胞的线粒体内,所以对肝细胞损伤的敏感度不如谷丙转氨酶,升高的幅度也不如ALT大,但如果AST大幅度升高,意味着肝细胞损伤比较严重。谷草转氨酶正常值为:10-40U/L
谷草转氨酶“↑”:见于心肌梗死急性期、急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活动期、肝癌、心肌炎、肾炎、肌炎。3
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
血液中蛋白的含量可以反映肝脏功能,如果蛋白质降低就表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害,是病情比较严重的表现,如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常出现白蛋白减少而球蛋白增加,使白/球比例倒置,白/球比(A/G)正常值1。1)总蛋白
总蛋白正常值:成人60-80g/L。
总蛋白(TP)“↑”:见于呕吐、腹泻等严重脱水。异常合成增加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总蛋白(TP)“↓”:肝细胞受损,肝功能出现障碍,肝脏合成蛋白质减少,造成总蛋白低。常见于肝炎、肝硬化等,蛋白丢失如肾病综合症、慢性消耗疾病如肿瘤等。2)白蛋白
血清中的白蛋白由肝脏合成,肝脏合成的蛋白质约占人体每天合成蛋白质总量的40%以上。正常值:35-55g/L。
白蛋白“↓”:见于营养不良、恶性肿瘤、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症、合成障碍等。白蛋白“↑”:见于严重脱水而致的血浆浓缩,如烧伤,严重腹泻等。
3)球蛋白
球蛋白大部分在肝细胞外生成,球蛋白与人体的免疫力有关。
正常值:60-80umol/L。
球蛋白“↓”:
①生理性减少(出生后至3岁);②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如低γ-球蛋白血症;
③使用免疫抑制剂,如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制剂。
球蛋白“↑”:
①炎症或感染反应:如结核病、以及血吸虫病等;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及硬皮病;
③某些恶性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
④慢性肝脏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4
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
血清中的胆红素大部分来源于体内衰老红细胞裂解而释放出的血红蛋白衍化而成的,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的叫做直接胆红素,未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的叫做间接胆红素,二者的总和就是总胆红素。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肝脏疾病和胆道梗阻。1)总胆红素
正常值:3.4-17.1μmol/L。
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见于肝脏炎症、坏死、中毒等。
2)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是由间接胆红素被肝脏摄取并加工合成而来。直接胆红素经胆管向肠道排泄,如其间管道狭窄或不通,则会导致直接胆红素升高。肝脏疾病患者,往往两种胆红素升高,原因是原材料(间接胆红素)充足,但工厂(肝脏)加工能力下降,则会导致间接胆红素升高。直接胆红素升高的原因是因为肝脏炎症导致胆管狭窄,直接胆红素排泄不畅所致。直接胆红素正常值:0-6.8μmol/L。
直接胆红素“↑”:见于胆道疾病,尤其是胆囊结石、胆道息肉、胆囊炎等。
3)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多来源于衰老的红细胞,所以单纯间接胆红素升高要考虑溶血所致,往往没有肝脏疾病。
间接胆红素正常值:1.7-10.2μmol/L。
间接胆红素“↑”:见于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或者输血反应等,因血液中的胆红素来源增加,肝脏处理不及。
4)根据总胆红素值,判断黄疸程度
①17.1-34.2μmol/L,隐性黄疸;
②34.2-μmol/L,轻度黄疸;
③-μmol/L,中度黄疸;
④>μmol/L,重度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