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包括靶向治疗、化疗、放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以及上述手段的综合应用,其明显改善了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医院的陈明教授分享如何更好地结合靶向治疗和放射治疗,以使患者达到最大获益。
陈明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常务副院长浙江省放射肿瘤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肺癌诊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秘书长CSCO肿瘤放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精准放疗的进展与不足
陈明教授:放射治疗是已有余年历史的传统治疗方式,作为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从比较原始的阶段发展到现代质子和重粒子加速器阶段,最近还出现了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能化放射治疗技术。作为局部治疗手段,其作用与手术并列,是许多实体瘤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精准放射治疗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不平衡指的是一些中心城市的大型放射治疗中心水平很好,但基层单位和小型放疗科的整体治疗水平和质量仍有待提升。不充分表现为可及性差,美国每万人口的质子和重粒子加速器供应达12.4台,中国只有1.57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最基本的保障应该是每万人口3~4台,所以中国放射治疗设备的可及性还有待提高。在中华放射肿瘤学会主委王绿化教授的牵头下,联合中国癌症基金会的力量,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近期开展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精准扶贫举措,即努力把放射治疗普及到中国经济欠发达的个县。
肺癌脑转移的治疗策略选择
陈明教授:最重要的选择指标是颅外是否存在病灶,如果原发灶被手术或者放疗治愈,颅内是唯一转移器官,颅外其他脏器都没有转移的情况下,患者具有潜在的可治愈性。肺癌的生物学行为非常特殊,小部分患者只有脑转移,这时候脑转移治愈就意味着患者的治愈,所以对这部分患者在有效药物的保驾护航下,应尽早加入放射治疗,而且应是根治性治疗。美国《临床肿瘤学杂志》有研究表明,颅外没有转移的患者,在TKI有效情况下,采用SRS,也就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进行颅内病灶根治性治疗,患者中位生存达到69个月。因此对于颅外没有转移、颅内是唯一转移器官的患者,放射治疗至关重要,因为根治是目标。
对于颅内有转移,颅外病灶也未有效控制的患者,药物治疗毫无疑问非常重要,在药物有效的情况下,可以辅助放射治疗,所以要强调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全程管理,在适当时机配合放射治疗。总之,放射治疗在脑转移中发挥哪种作用,最重要的指标就是颅外是否有转移。
奥希替尼联合放疗治疗EGFR突变阳性肺癌脑转移
陈明教授:脑转移传统上都是采用放射治疗。转移个数比较少时采用伽玛刀、X刀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手段,多发性脑转移则采用全脑照射(WBRT),近年发展起来的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MART)手段一直作为标准在推行。
近年药物治疗脑转移发展迅速,克服了传统化疗药物不能进入血脑屏障、疗效不好的缺点,尤其是EGFR-TKI出现后,非常惊喜地发现它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发挥很好的治疗效果,从第一代到第三代药物都有治疗脑转移的作用,尤其是第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研究证实其进入血脑屏障的浓度明显高于第一代EGFR-TKI。而AZD的脑脊液药物浓度可达到血药浓度的86%。
目前临床上对于EGFR敏感突变患者普遍在EGFR-TKI治疗基础上联合放射治疗作为新的脑转移治疗模式。且既往脑转移治疗失败的患者,行奥希替尼联合放疗仍然有效。目前,奥希替尼已成为各大指南一线治疗的首选推荐。相信对于EGFR突变阳性患者,以奥希替尼为代表的、能够很好地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与放射治疗的联合会在脑转移治疗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奥希替尼的一线应用前景
陈明教授:在平时的会诊、门诊和MDT讨论时,越来越多的内科医师已经开始对EGFR敏感突变的患者,把奥希替尼治疗前移。最近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在更新肺癌指南时的调查问卷中也提到了奥希替尼的一线治疗问题,据我所知许多专家是持支持态度的。我相信好的药物经过临床研究的验证,它的治疗地位前推是必然的。
版权声明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41本肿瘤患者指南丛书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免费阅读
70个肿瘤相关临床试验招募患者
点击下方图片或识别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