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圈,传统北京早点“油炸鬼(桧)”的一种形态。
烤鸭、涮肉、炙子烤肉、爆肚。
就这四个。
别的全都没有办法带诚意地说好吃。
而这四个主要是原料就好吃。
感觉稻香村居然越做越好了。
从小就吃稻香村,由于血糖高,好几年不买稻香村的点心了。就在最近,心血来潮买了几样,真觉得口感适宜,甜度适中偏下,用心制作,十分欣慰。
北京美食符号很多,烤鸭,涮羊肉就不说了,北京美食还有一种风格叫:京派改良菜。
其实川菜,鲁菜,恰恰因为在北京流行,都被‘京式改良’了。变成京派川菜,京派鲁菜等改良菜。而且这些菜,在北京的北京人吃惯了,去所谓‘原生家乡’吃,都觉得根本不是一种东西。
就像京派宫保鸡丁,和四川本地宫保鸡丁根本不是一个口感。京派鱼香肉丝和四川本地的鱼香肉丝甚至用的辅料都不同。所以除了烤鸭,涮羊肉,我说几个很多人吃过,但从来没想到是北京菜的炒菜。
第一是京派标志菜:京酱肉丝。
第二是干炸丸子。北京各种餐馆制作的干炸丸子水平差距很大。但全国最好吃的干炸丸子,一定在北京。店名不提了,避免有广告嫌疑。
(京酱肉丝和干炸丸子对于北京,就像锅包肉对于东北,烧腊对于广东一样。属于‘地标性菜品’)
第三是红烧带鱼。制作方法简单,但做好吃了很难很难。
第四是爆三样。烹饪方法简单,做好吃了,很难很难。
第五是连90%北京人都不知道:麻辣香锅。
没错,麻辣香锅不是川菜。麻辣香锅是最早北京创新出来,在北京做大做出名的。
炸酱面尤其是你们在公共的大景点吃的,真真是臭名昭著,卤子都不热乎,面条也不劲道,这种重timing,讲究原材料的吃食,真的和西餐那种批量生产的东西,“好吃”的点位差得大相径庭
机灵点的去次热,或者不热景点找人多的小馆子吃,我怎么说呢,那味道能将就。因为面食类的美食,它的美味峰值就在于出锅之后-5分钟之内。剩下的,好吃不好吃的,尤其是对于游客来讲,都是一个向往和情怀
我吃过的好吃的炸酱面,是我一个朋友,老北京,自己在家做的,酱当然是要多放五花肉丁了,肥的部分要炸得微酥微焦,菜码子放黄瓜丝和豆芽就足够了,爽口解腻,中和一下温度。面条要热乎劲到,酱要油大肉多,那能不好吃吗,任何一个碳水加脂肪加上咸甜味道都香,你想着就香
豆汁的话……他也是为了配焦圈那一口油腻酥脆来的酸味中和起来才好吃,至于你说他的臭味,你不能单独拿出来说。不然就跟酸笋的臭一回事,螺蛳粉里的臭,必须要把鲜香咸辣走在前面,这一口腌制的微生物酸味才能和它相得益彰
世人大多不明就里,颠倒了美食的顺序或者是温度,或者是特定语境和历史时期,那果然最后的体验就有云泥之别,就好像老外一口吞松花蛋,然后大呼魔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