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Bigger南京
十月的南京,气温“嗖——”的一下降到了1开头。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国庆过了没几天,南京已经下了三场雨了。
上班通勤的路上,阵阵凉风吹得人直哆嗦,它仿佛在提醒我:是时候钻进东北馆子吃口热乎的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南人,我却长了个东北胃。放眼整个南京城,东北菜馆子遍地开花,做得正宗的却不多。
早听闻江宁有一家开了17年的「东北春饼店」,不仅资历够老,还是南京唯一能做雪衣豆沙的东北菜馆。
今日便去一探究竟,看看能不能温暖我的东北胃。
PART1来“东北春饼店”,当然要先吃春饼了来东北春饼店不吃春饼怎么行呢?
两面的菜单,“春饼卷菜”是单独的一大类,谁是主打一目了然。
东北春饼有“蒸”和“烙”两种制作方式,这家店的春饼是烙出来的,口感更加柔韧耐嚼,薄薄的一层十分筋道。
春饼的价格没有写在菜单上,老板娘告诉我们是1.5元一张,我心想这也太坑了,一块五一张饼?
原来一张里可以撕出五层饼子,相当于三毛钱一张饼。若不是只吃春饼,一人要一张1.5元的饼就够了,还是很划算的。
春饼当然要卷菜而食,饼子烙制的面粉香加上浓油赤酱的小炒菜,光是想想我就胃口大开了。
而在东北最经典的就是卷这几样了:
Ⅰ「京酱肉丝」
他们家的京酱肉丝在点评软件上能排到南京的top3。
端上来的时候看着如此成色,感觉一定很咸,但是吃起来只觉得酱香味浓郁,甜咸适中,是偏清淡口味的京酱肉丝。
撕一张饼,夹起一筷子京酱肉丝……注意!盘底的葱丝不是装饰。
再夹上一点切好的大葱,卷好一口咬下去,面香、酱香、肉香,还有葱丝的解腻清香,在口齿中融合散发,妙不可言。
II「酸菜粉」
作为一个酸菜爱好者,这道菜简直是我的“炫饼利器”。
粉条炒的和酸菜融为一体,看起来黏糊糊的,而且酸菜也够酸,配上清淡的春饼,味道被中和得刚好。
III「炒合菜」
炒合菜就是把一些丝状的素菜合在一起炒,是东北人民吃春饼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关于炒合菜的用料有很多,但是最常见的几样就是豆芽、韭菜、粉条、蛋丝、木耳等,可惜这家店的合菜里没有粉条。
好在豆芽很爽脆,配上韭菜和蛋丝,口感很是丰富。
PART2管它是硬菜还是女士菜,我都要!在东北菜中,还有一个神秘的分支——女士菜。
所谓女士菜,就是东北菜里的甜口菜,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他们家在南京独一无二的雪衣豆沙了。
雪衣豆沙也叫雪绵豆沙(他们家菜单上用的是“绵”),雪衣豆沙之于东北菜里,是个很温柔的存在,它是东北人的“马卡龙”,绵软香甜,深受女性们喜爱。
雪衣豆沙一定要趁热吃,否则就会出现食客们口中的“油腻感”。
一口咬开软糯的外皮,像是云朵一般,不愧是“东方舒芙蕾”。细细咀嚼,豆沙馅和白糖像雪花一样在口中慢慢融化,浓郁的蛋香随之绽放开来。
女士菜里还有一个最经典的东北菜代表,那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锅包肉!
他们家锅包肉可以选加番茄酱或不加,刚炸好的锅包肉色泽金黄,入口是恰到好处的酸甜。
夹的时候搭配两根姜丝,一同入口便不会觉得甜腻。
没想到拔丝地瓜这种宴席菜也能在这个小馆子里尝到,个人认为拔丝地瓜是今日女士菜里的第一名!
他们家的拔丝地瓜做得很地道,一夹便可拉丝,表面焦焦脆脆特别香!
由于刚做好的的地瓜非常的热,上菜的时候服务员还给了一碗水,夹起一块沾沾水,就可使糖丝变硬,以便于把丝拉断入口。
除了拔丝地瓜,他们家还有拔丝苹果、拔丝香蕉,可惜一行人胃口实在有限,不能一一尝试了。
吃了这么多女士菜,怎么能不来点热乎乎的硬菜呢?
东北菜就是免不了“炖”,排骨土豆炖豆角也是东北炖菜里的名角。
豆角是正宗的东北油豆角,和土豆都炖得十分绵软,入口即化,若平常爱吃断生口的可能会吃不惯。
还点了一道汆白肉,汆白肉里酸菜的酸度不亚于酸菜粉,绝对是正宗的东北白酸菜。
除了白肉片和酸菜,里面还有冻豆腐。这个冻豆腐是我吃的占比最多的一样……
在这里要说一下,排骨和白肉给的确实不多,大部分白肉都是偏肥的,但是38一份的价格也无可厚非了。
PART3店老,但是干净刚进店坐下的时候,我就发现他们家店很是整洁干净。
并不是商场连锁店里那种精致奢华的一尘不染,而是一种寻常百姓家朴实无华的清爽素雅。
老板娘王阿姨说这个店她已经开了十七年了。
王阿姨是辽宁人,03年跟随爱人来到南京江宁扎根,爱人提议让她开个东北馆子。
05年“东北春饼店”正式开张。
“那时候南京没什么做东北菜的,电视台还来采访我呢。”
“不过现在多咯,但是做雪绵豆沙的还是只有我们一家。”
王阿姨边说边擦擦围裙,看得出来她对这个经营了十七年的小馆子十分满意。
一家十七年的馆子,不管是墙壁还是桌面,都是纯白洁净的,墙上没有挂任何宣传菜品的板子,两张「福」字便是全部。
一走进店里,就感觉走进一个东北人家。
----------------------------------------
后桌的女士讲着一口流利的东北话,跟
“我看到一家东北春饼店,就进来吃口春饼,点了个京酱肉丝和炒合菜,好久没吃到这口了……”
听她和朋友讲电话分享吃到春饼的喜悦,我猜这位女士应该是在南京生活了很久的“东北银”。
虽然这家东北馆子称不上完美,但是在这样一个渐凉的秋天,它温暖的不仅是每一个南京人的东北胃,也温暖了独在异乡的东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