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病程
1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
2急性期:多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其次为踝、膝、指、腕、肘关节,受累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及活动障碍。初以单关节受累,反复发作多关节受累。
3间歇期
4慢性痛风石病变期:尿酸盐结晶在关节附近肌腱,腱鞘及皮肤结缔组织中沉积,形成黄白色,大小不一的隆起赘生物即为痛风结石。常发生于耳轮、第一跖趾、指关节、肘部等处,但未累及其它脏腑。在关节易磨损附近的结节表皮菲薄,容易溃破形成瘘管,可有白色豆腐渣样物排出,一般不会引起感染(尿酸盐有抑菌作用)。
2不同病程的治疗方案
1急性发作期①.低嘌呤饮食。动物内脏,骨髓,海味,贝蟹,鱼虾类,豆类,菠菜,含糖饮料,啤酒,黄酒,烈性酒等不要食用。适量饮用酸奶、牛奶、樱桃可降低血尿酸。
②.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2慢性痛风石病变期及间隙期①.饮食管理,低嘌呤饮食,多饮水。
②.药物上可选择抑制尿酸合成和促尿酸排泄的药物,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3痛风之中医辩证论治
中医治疗痛风,讲究辩证论治,分型施治。痛风在中医里属于痹症的范围,其病机多为湿热、痰浊、淤血痹阻于肢体经络,淤而化热,最后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治疗原则是标本兼顾,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内治和外治同施,以脾肾两虚为本,湿热毒淤为标,证属正虚邪实。
1、风湿热痹症状
足趾关节红肿热痛,或游走痛,或有发热、汗出、烦热、咽痛。舌红苔薄,脉弦数。
证候分析:风湿热邪,袭入机体,伤及卫表,则发热、汗出、咽痛;入于经络,痹阻气血,则足趾关节红肿热痛;风引湿热,走窜经络,则游走性痛;舌红,苔薄,脉弦数,为风湿热痹之征。
2、风寒湿痹症状
足趾关节冷痛而肿,遇寒益剧,得温则减,局部皮肤微红或不红。舌淡红,苔薄,脉弦紧。
证候分析:风寒湿邪,袭入经络,寒性凝滞,故痹阻气血,致足趾关节冷痛而肿,遇寒益剧,得温则减;寒伤阳气,血运衰少,故局部皮肤微红或不红;舌淡红,苔薄,脉弦紧,为风寒湿痹之征。
3、痰瘀痼结症状
关节刺痛,夜晚加剧,发作频繁,伴结节,关节畸形肿胀,活动受限。舌黯红,或有瘀斑,脉细弦或涩。
证候分析:痰瘀互结,滞留经脉,气血瘀阻,则见关节刺痛,多发结节;痰瘀为阴邪,夜晚阳气不足,痰瘀痹阻益甚,故疼痛加剧,发作频繁;痰瘀久痹,痼结经络,骨节经气不通,失于气血濡养,则关节畸形肿胀,活动受限;舌黯红或有瘀斑,脉细弦或涩,为痰瘀痹阻之征。
4、脾肾阳虚症状
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腰隐痛,腿酸软,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夜尿频多,少气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邪恋日久,伤及正气,脾肾阳虚,气血失于温运测面色白,手足不温;肾虚则腰隐痛,腿酸软;脾虚则不耐劳作,劳则症重,卧则症减;肾气亏虚,固摄失司,肾阳虚损,不能蒸腾气化,故夜尿频多;精微流失,形体衰惫,则少气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均为脾肾阳虚之征。
温馨提醒:
饮食是诱发痛风的关键因素,应进食低嘌呤低能量饮食,尽量做到戒酒限烟,多饮水,每日饮水ml以上。另外,本病的发生还多与气候和生活环境有关,平时应注意防风、防潮,避免居住潮湿之地,切勿当风贪凉,乘热浴冷。
附上高嘌呤食物含量表:
食物名称
嘌呤
食物名称
嘌呤
食物名称
嘌呤
肉汁
〈
蛤蛎
白带鱼
.6
麦芽
乌鱼
.2
蚌蛤
.3
发芽的豆类
鲢鱼
.4
干贝
鸡肝
.5
小鱼干
.9
牡蛎
鸭肝
.5
海鳗
.5
黄豆芽
猪小肠
.2
秋刀鱼
.4
芦笋
猪肝
.1
猪脾
.6
紫菜
牛肝
.5
鸡肉汤
〈
香菇
扁鱼干
.7
鸡精
〈
豆苗菜
白鲳鱼
酵母粉
.1
皮刀鱼
.4
常见食物
羊脾
小牛颈肉
白带鱼皮
鲱鱼属小鱼(熏)
小鱼干文章图片来自网络
◆◆◆◆◆
找到您的私人健康顾问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