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内,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民健康构成重大威胁。近些年来肺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十分活跃,并取得重要进展,其中,肺癌的早诊早治是改善肺癌人群整体预后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为攻克肺癌带来了曙光。
金秋十月,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上,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赵微教授就「现代科技下的肺癌早期诊断技术」进行汇报和分享。
汇报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影像诊断新技术、组学技术OMICS、介入诊疗新技术和新兴技术。影像诊断新技术
传统影像技术如CT、PET-CT等是影像组学的基础,影像组学技术以其高通量和客观、精确、可量化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肺癌的早期诊断。
近年来,影像组学技术在肺癌早诊领域有一些新的进展。影像组学特征或特征谱更加接近早期肺癌的微观世界,通过识别、分割、测量、分析等步骤,可以初步判断肺结节的良恶性、恶性病灶的病理类型和基因表型等。
以影像、影像组学为主体,联合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临床信息和遗传信息综合分析所构建的诊断模型,较单纯影像、影像组学单维度的诊断能力更高、更为有效。
谈到诊断模型,那么一定要提到梅奥、VA这些经典模型。但近些年来,许多国内的临床样本对经典模型进行了验证,发现由于样本来源有地域差距,模型中应用了较多的定性非定量参数,使得国外经典模型并不适用于我国人群,而它们对早期肺癌的敏感性也十分有限。
近几年,以定量影像特征、影像组学参数为主体的新型模型也不断涌现。汇总分析发现,国外的模型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