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0日,以“创新·科学无疆,精准·生命不止”为主题的阿斯利康第二届肺癌高峰论坛在上海盛大举办。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上海,为会议现场和在线观看直播的广大医生同道精心“烹制”了一场令人回味的学术盛宴。特邀大会主席、医院的吴一龙教授就肺癌诊疗发展的新趋势、新挑战和新思路做一专访。
吴一龙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IASLC杰出科学奖获得者医院(GGH)终身主任广东省肺癌研究所(GLCI)名誉所长广东省肺癌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吴阶平基金会肿瘤医学部会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任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试验协会(GACT)会长中国胸部肿瘤协作组(CTONG)主席国际肺癌研究会(IASLC)理事会(BOD)核心成员欧洲肿瘤学会(ESMO)中国区总代表
肿瘤资讯:请您为大家谈一谈近些年来肺癌诊疗领域发展的新趋势。
吴一龙教授:正如大家所知,近几年肺癌诊疗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两个方向。
靶向治疗的发展正在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扩展。在广度方面,除了过往研究较多的EGFR、ALK靶点之外,近年来ROS1、cMET、BRAF等新的靶点也在不断产出成果,这些新发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深度方面,以EGFR通路为例,目前除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靶向药物之外,第四代药物也在研究之中;同时,关于耐药机制的探索也非常深入,以期在EGFR突变阳性肺癌患者中实现药物更为合理地使用。此外,在治疗的患者人群上,正在由EGFR突变晚期患者不断向早中期患者中拓展,并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包括辅助治疗和新辅助治疗。综上,靶向治疗无论在深度方面还是广度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
免疫治疗具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免疫治疗在部分患者中疗效卓越,确实可使一小部分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甚至达到临床治愈,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这一比例占15%~16%,在其他癌种中这一比例不尽相同;第二个特点是免疫治疗具有非常广泛的癌谱适用性。这两个特点使得关于免疫治疗新药的开发和研究非常火热,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新的希望。
肿瘤资讯:面对肺癌领域的新形势、新挑战,应当如何寻求新的解决思路?
吴一龙教授:首先,我想从科学的角度来谈谈这个话题。由于中国的肺癌患者众多,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有非常多的用现有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思路来探讨。举个例子,我们最近遇到的一个病例,患者在使用第三代EGFR-TKI后,出现了CS突变。CS突变有顺式和反式之分,且两种突变对应的治疗方案是不一样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患者的CS突变消失,我们又转换了新的治疗策略。这是一个典型的将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与临床诊疗实践相结合的例子。跨领域、多学科、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协作让我们大大拓展了对肺癌本质的认知,这是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我认为未来会出现像“共享经济”一样的“共享科学”协作模式,即大家不断地将新病例、新发现进行分享,通过汇总分析,产生新的规律和经验,共同为大家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此外,新形势下国内外产业、学科、政策的变化,如中国医改的深化、医保政策在药物可及性方面的加强等,使得如何用好这些变化,以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研究工作,最广泛地惠及患者,成为所有临床医生面临的新挑战。
肿瘤资讯:对于当前大家最为